原標題:激活經濟新引擎 走好振興共富路——永泰紮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示範縣”建設
遊客在莒溪景區戲水納涼。記者 包華 攝
初夏時節,永陽大地青山疊翠、草木蔥蘢,丹雲鄉千畝三葉青長勢正旺,莒溪景區遊客絡繹不絕,研學基地裏孩童的笑聲隨風飄蕩,勾勒出一幅欣欣向榮的鄉村圖景。
作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福建唯一全國美麗鄉村重點縣建設試點,近年來,永泰縣立足生態本底,以福建省農村基層黨建“整鄉推進、整縣提升”示範試點縣建設為抓手,以高品質黨建引領“鄉村全面振興示範縣”建設,全力打造鄉村振興“永泰樣板”。
聯村共建強根基
聚勢賦能興産業
從永泰縣城出發,在蜿蜒的山路上駕車行駛約40分鐘,便可抵達“世外丹雲”。走進福建天葉中草藥開發有限公司基地,千畝三葉青在闊葉林下蓬勃生長,村民穿梭其間除草施肥。一旁的森林人家研學基地裏,孩子們圍著孔雀嬉戲,歡聲笑語回蕩在山谷間。
過去,丹雲鄉單村發展資源分散,難以形成規模效應。2021年,赤岸、溪坪、前洋三村整合資源成立大赤岸中心村黨委,探索出“黨建興農、産業富農”新路子。“我們通過健全中心村黨委運行機制,實現強村引領、聯片帶動,讓村民共享發展成果。”丹雲鄉黨委書記陳齊慧説。
中心村黨委牽線天葉公司,流轉3000多畝耕地、7000多畝林地,發展三葉青、黃精等林下中草藥種植,打造“天葉丹雲”品牌,年産值5000萬元。同時,中心村黨委推動成員村與天葉公司簽訂“統購包銷”協議,示範種植三葉青30畝,收益60萬元,帶動10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創收135萬元。
除了發展産業,中心村黨委還盤活閒置資源發展農文旅:將前洋小學改造成森林人家研學基地,引進孔雀等,打造觀光項目;把水碓房、舊影劇院等改造成鄉村音樂酒吧、中草藥文化博物館等;將傳統建築下寨厝活化改造為眾創空間,並植入孔雀文創、非遺藤編、禪修療愈等元素……如今,大赤岸片區每年接待遊客超1.2萬人次,開展研學活動70多場次,成為鄉村遊網紅打卡點。
牽頭成立合作社
集資聚力謀共富
暮色中的莒溪河畔,一頂頂帳篷在林間若隱若現,遊客在篝火旁圍爐煮茶,孩童在溪澗摸魚嬉戲。這片被稱為網紅營地的“墜入荒野”,正是塘前鄉莒口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盤活的旅遊新地標。誰能想到,這片如今日均接待百餘名遊客的熱門打卡地,曾是閒置多年的荒地。
20世紀90年代,莒口村是聲名遠揚的“萬元戶村”,村民靠種植柑橘致富。然而,隨著人口外流、産業轉型遇阻,這座靠山臨溪的村落陷入發展困境。即便引入外地企業開發莒溪景區,村集體收入依然微薄,村民增收乏力。
2022年,莒口村黨支部牽頭成立莒溪溪谷裏農業專業合作社,村集體以資源、資産佔股30%,227戶村民以資金入股,短短兩個月就集資近1100萬元,回購了莒溪景區21年的經營權,實現從“外包資源”到“自主管理”的轉變。
塘前鄉副鄉長張成燁表示,合作社創新採用“黨支部+合作社+農戶+企業”模式,不僅流轉130畝土地拓展景區規模,還引入專業團隊打造野奢營地,萌寵樂園、親水項目等新業態讓老景區重煥生機。同時,利用1200萬元文旅專項債,推動景區道路、供排水等設施全面升級。2024年,莒溪景區接待遊客超10萬人次,社員分紅達200萬元,村集體增收50萬元,村民的幸福感、獲得感與日俱增。
深化改革開新局
擘畫振興新藍圖
從大赤岸中心村黨委在荒地“掘金”三葉青致富,到莒口村黨支部盤活景區資源實現共富,一個個好項目、好産業的落地都離不開黨建引領。
2018年,永泰在全市率先突破傳統村莊格局,構建“中心村黨委”村級組織運行新模式,建立72個中心村黨委,實現行政村全覆蓋。通過資源整合,永泰實施鄉村振興示範創建項目34個,培育形成長慶福鬥毛竹、赤錫庫區養殖、城峰太原青梅等區域産業聯盟,打造了葛嶺—城峰李梅加工、梧桐—嵩口農旅觀光、同安—大洋莊寨旅遊、白雲—丹雲中藥種植、嶺路—赤錫休閒採摘等5條特色産業帶,有效激活鄉村發展動能。
永泰還全面推進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試點工作,探索“服務隊+工作組+合作社”産業孵化機制,以及“村黨組織+合作社+N”等發展模式。2023年,永泰縣評選出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十佳示範社”,25個精品示範社投入實體化運營,255個村集體實現收入穩健增長,一幅“串點成線、連線成片、整鄉推進、整縣提升”的永泰鄉村振興畫卷徐徐展開。(記者 傅亦靜 通訊員 林酈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