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作為第十七屆海峽論壇重要配套活動之一的海峽論壇·兩岸船政文化交流活動在福州舉辦。海峽兩岸船政專家學者、船政後裔、臺青代表等200余人參加活動。活動以“向海圖強 共守家園”為主題,通過深入研討、實地參訪、成果展示等形式,提升兩岸船政文化交流品牌影響力。
活動現場
1866年,左宗棠、沈葆楨創建船政,設立中國第一個專門負責海防近代化的國家機構,建立近代遠東規模最大、科技能力最強的造船産業基地。同時,創辦中國第一所近代海軍學校,培養出嚴復、詹天佑、鄧世昌、劉步蟾等一大批軍事、文化、外交等領域傑出人才,成為我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和近代職業教育的發軔地。
十九世紀末,沈葆楨推動了台灣軍事、政治、經濟、文教,對台灣近代化産生了奠基性影響。194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台灣光復後,船政系列學校的歷屆畢業生被派往台灣及澎湖列島,參與台灣重建,為推動基礎設施和工農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船政抗戰史跡調查”項目啟動
開幕式上,“船政抗戰史跡調查”項目正式啟動,標誌著船政抗戰時期歷史遺跡的調查研究正式拉開序幕。馬尾船政文化研究會會長陳悅表示,在抗日戰爭時期,作為船政歷史傳承機構的馬尾造船所、海軍學校、勤工學校,都經歷了極不平凡的大遷徙。這些機構或是保存船政製造的火種,或是堅持海軍教育和職業教育,為國家輸送了大量人才,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此次“船政抗戰史跡調查”項目,旨在充實船政歷史研究,豐富船政文化挖掘。
《戰鼓迎佳祥》表演
《蛟龍出海》表演
台灣黃埔軍校同學後代聯誼會會長丘智賢多年來持續組織開展抗戰紀念考察及黃埔軍校紀念活動。他表示,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資産與民族機遇。福州在台灣光復的整個歷程中貢獻非常大,這段歷史值得深入了解和銘記。
據介紹,福建船政文化研究院成立於2023年,致力於船政學術研究,挖掘船政文化歷史和當代價值,樹立船政學術品牌,至今已聘請全國不同院校、不同領域的十余位專家學者擔任特聘研究員。
福建船政文化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持續推進福建船政文化研究院的各項工作,包括船政抗戰歷史研究、史料整理與挖掘,弘揚船政先輩自強不息、抵禦外辱的精神,以及挖掘船政文化工作中的愛國主義故事,傳承家國情懷。
開幕式上,多位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作主旨發言,深入探討船政對台灣歷史文化的影響。
此次交流活動共舉辦八場平行活動,包括“共同弘揚船政文化 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研討交流、“船政文化遺産的傳承與保護”學術交流活動、“文化創新思潮的碰撞”船政青年圓桌對話活動、紀念沈葆楨誕辰205週年座談會,以及“發軔·發展·發揚——船政職業教育研討交流”等。同時,中華卓越青工總會閩臺經貿文化交流團、台灣高雄南島舞協會、台灣少數民族文化交流團、船政後裔等也分別到中國船政文化園區、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等地進行了參訪研學。(文/圖/視頻製作 姚鹿 傅雪辰 吳丹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