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東山下西坑村:小漁村“變形記”
來源:福建日報  |  2025-07-15 10:13:40

  原標題:短短5年,一個“軟弱渙散村”如何蛻變為鄉村振興示範村?小漁村“變形記”

漳州東山下西坑村:小漁村“變形記”

下西坑村航拍。(資料圖片)

  鳥瞰視角下的東山島,恰似一隻展翅飛舞的燕尾蝶。東山縣前樓鎮下西坑村,就藏在“蝶島”左後翅邊緣的紋路裏。

  作為東山最西端的建制村,下西坑村坐山朝海。詔安灣的海浪不捨晝夜地拍打著海岸,塑造了曲折岸線,孕育了濱海風光,也帶來了漁獲滿艙。和許多鄉村一樣,這個典型的閩南漁村也曾面臨著環境臟亂差、産業發展滯後、年輕人留不住等發展困境。

  面朝大海,尋求鄉村全面振興的藍色密碼,因海而生的下西坑村正向海而興。從2018年到2023年,下西坑村從偏僻小村變身“金牌旅遊村”,從市級“軟弱渙散村”變身省級鄉村振興示範村,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從36萬元增至超200萬元。

  日前,福建日報社“黨報記者八閩行·蹲點調查”採訪組來到下西坑村,探訪小漁村如何實現蛻變。

  聽心聲,聚人心

  “再也不用踮腳跳過臭水”

  採訪組循著一條彩虹公路來到下西坑村,村口一座鮑魚形狀的小廣場格外吸睛。這座休閒文化新地標,見證著下西坑村的環境蝶變,也記錄著民心蛻變。

  “兩年前,這裡還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村黨支部書記許桂喜指著鮑魚廣場説,“以前村門口有‘三堆’——垃圾堆、漁具堆、雜物堆,太陽一曬,臭氣熏天,連進村的狗都要繞著走!”

  “西坑窟,西坑窟,有進無出!”提到過去的下西坑村,75歲的村民許進坤邊搖頭邊比畫,“每天出門要踮腳跳過門口那灘臭水,房頂上的電線像蜘蛛網一樣!”

  2018年,下西坑村被列為市級“軟弱渙散村”。這猶如一根無形的刺,深深紮在村民和村幹部心上。

  “如果連掃把都管不好,談什麼發展!”2021年,新一屆村“兩委”班子決定把人居環境整治作為破局的切入點。然而,“幹部一頭熱,村民冷眼看”。時任駐村第一書記顏麗芳回憶:“我們召集村民開會,想徵求大家的意見,結果沒幾個人來。”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整的是環境,治的是人心。有感於此,駐村幹部想出了“小板凳工作法”,把會議的地點從村部會議室轉移到了祠堂前、榕樹下。“海裏很多塑膠袋、漁網等垃圾,作業船經常被纏住螺旋槳,海菜生長也受影響。”“頭上‘蜘蛛網’太醜了。”村民踴躍發言。

  一排小板凳、一張桌子、一壺茶,敲開了村民的心房,也打開了環境整治的突破口。

  “提出問題只是第一步,關鍵在於解決問題。”前樓鎮副鎮長、時任下西坑村駐村工作組組長何秋龍説。很快,村民的需求清單轉化為村幹部的任務清單,一場農村環境保衛戰正式打響。進村道路通了,隨處可見的“蜘蛛網”下地了,坑坑洼洼的巷道鋪平了……

  看得見的變化、摸得著的幸福,讓村民與幹部的心逐漸拉近,村民們也從“冷眼看”變成“加入幹”。2022年,村裏謀劃在村口那塊荒地上建設鮑魚廣場。許進坤聞知,帶頭捐出自家三分自留地,堅定表態:“顏書記事事為村裏著想,我們早把她當女兒了。”

  很快,這場環境保衛戰逐步從陸地轉向大海。“幾年前,這片海域由於無序養殖,臟亂差,水質劣。”何秋龍告訴記者,海上養殖戶之前用的是白色泡沫浮球,經風吹日曬會逐步脫落,形成海洋垃圾,造成環境污染。

  2021年,前樓片區清理海域整治工作啟動,在漳州市率先推進海上養殖去泡沫化,累計更換環保塑膠浮球50萬個,實現筏式吊養“白”換“藍”,傳統漁排“木”換“塑”,下西坑村成為全市首個生態養殖村。

  聚人心,人心齊,鄉村振興有了有活力的主體。隨著村裏環境越來越美,村民的眉頭舒展了,腰桿挺直了,笑容更甜了,幹事創業更有勁了。

  産業興,燕還巢

  “好生態真的能換錢”

  鄉村全面振興,不僅要提升顏值,更要強化“裏子”。下西坑村逐漸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子——耕海牧漁,做好“海”的文章。

  長期以來,下西坑村雖然家家戶戶搞海上養殖,但是村民收入都不高,日子過得緊巴巴的,被戲稱“守著金飯碗當乞丐”。如何真正把“祖宗海”變成“致富海”?

  讓鄉村資源要素流起來,活起來。

  “經廣泛徵求村民意見,村裏按照‘依法用海、有償用海’的原則,通過定底價、定年限、定程式、定約束條款和紀檢監察機關全過程監督的‘四定一督’辦法,將海域承租給本村村民,大大降低了養殖成本。”許桂喜説,2019年,下西坑村在全縣率先辦理海域使用權證和水域灘塗養殖證,給漁民們吃下“定心丸”。這場“收海”之戰,累計完成5663畝的海域使用權證辦理,參與養殖的村民達185戶。

  擺脫盲目無序狀態,推動鄉村特色産業走高品質發展之路。

  在村“兩委”引導下,養殖戶以龍須菜、鮑魚等藻類、貝類為主打産品。這些既是村裏的傳統養殖品種,又符合生態養殖要求。

  “鮑魚的生長對水質要求很高。幾年前,由於海域水質低劣,養殖沒什麼收益。”蔚藍的海面上,村民沈華福指著自家漁排説,隨著海域整治不斷深入,水質越來越好,鮑魚品質和口感也上來了,養殖效益隨之提高。2024年,下西坑村海水養殖年産值超2億元,養殖戶年均收入達40萬元。

  拓展農業農村多重功能,培育鄉村新産業新業態。

  “遊客到漁排上,一邊享受海釣樂趣,一邊欣賞海上日落,美得很!”如今,沈華福不僅養殖2.4畝鮑魚,還能靠旅遊每年增收30余萬元。

  許梅貞也是首批吃上“旅遊飯”的村民。看著遊客多起來,她將家裏房子修繕一新,建起民宿。“遊客來自全國各地,還有老外,今年暑假基本都訂滿了,很多都是回頭客!”她樂呵呵地説。

  説起餐飲,村民陳瑞香最有發言權:“30年前,我就在村裏支起路邊攤,辛苦一年也掙不了太多錢。”近年來,村裏人氣越來越旺,她在村裏開了一家餐廳,沒想到生意火爆,又趕緊張羅起一家海上餐廳,遇到旅遊旺季,上百張餐桌都滿座。

  “家人們!我家的鮑魚個大鮮美,就養在我背後這片大海裏。現在下單,冷鏈到家!”記者看到,在不遠處的漁排上,幾名村民正以大海為背景直播帶貨,吆喝聲此起彼伏,好不熱鬧。

  冬春抓養殖、夏秋搞旅遊,漁旅融合、錯峰發展,下西坑村“漁”意盎然。如今,村裏年均接待遊客近50萬人次,旅遊收入超2000萬元。

  “海裏養殖的龍須菜能固定二氧化碳,村民們不僅能賣菜,還能賣藍碳呢!”前樓鎮副鎮長沈浩超説,2023年6月,下西坑村建立全省首家村級藍碳經濟服務中心,通過專業團隊對海域內年度碳匯能力測算評估,每年可以實現碳交易價值94.6萬元,2023年至今已認購69萬元碳匯。“沒想到,好生態真的能換錢!”村民們接受了一場全新的生態理念洗禮。

  “兩山”理念實踐的路徑已然打通。

  人氣旺,添動能

  “海上動車站來了”

  年輕人會選擇去有希望的地方。如今的下西坑村,正是這樣的地方。

  “龍須菜和鮑魚養殖越來越好,家裏的人手根本不夠。在外打工的兒子前兩年回到家鄉,接手了家裏的養殖業。”今年60歲的許波雲美滋滋地説,如今家裏蓋起了小洋房,兒子還在縣城買了房,日子越過越好。

  年輕人引回來,致富經驗走出去。一場共同富裕實踐,正以下西坑村為原點向周邊輻射。

  “我們跟鄰村建了4個鄉親群,群裏經常發佈招工信息,很熱鬧。”許桂喜向記者展示微信裏的“下西坑村鄉親群”,“周圍鄉村每天有500人左右來下西坑村打工,收成高峰期時有近1000人。”

  蔡合川是隔壁新厝自然村的青年,原本在汕頭一家玩具廠打工,如今回鄉上班。記者注意到,他的手機屏保是他4歲兒子的照片。“孩子終於不用做留守兒童了。”他高興地説,在下西坑村,他一天最多能接3份零工,不愁沒活幹,每月能掙8000元以上,“最近準備生二胎了”。

  “總要來趟下西坑,用時間感受美好。”走進下西坑伴手禮市集,醒目的廣告語令人心動。各式各樣帶有東山島元素的文創産品琳琅滿目,方便遊客“一站式”購買。在一袋海鮮特産的包裝袋上,記者注意到一幅東山島手繪地圖。“這是我們設計的全域旅遊手繪地圖,掃描上面的二維碼還能聽語音講解。”“90後”店主吳華真説,“我們的文創團隊有5名美術設計師,都是東山本地的返鄉大學生。”

  人氣旺,為小漁村的未來注入新動力。

  “看,這是新建的‘海上動車站’旅遊項目,預計今年底完工。”走出伴手禮市集,前樓鎮黨委書記陳讚敏指著海邊一棟正在施工的建築説,未來這裡將成為遊客中心,建設遊艇碼頭,融入漁旅觀光和配套産業,為下西坑帶來更多客流量。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初,經省發改委批復,總投資近2.6億元的國家一級漁港項目落戶下西坑村。

  “海”的文章越做越大,曾經偏居一隅的小漁村未來可期。

  新農民,新鄉村

  “人人都是主角”

  從“活著”到“活得好”,再到“活得有滋味”“活得有價值”,物質富裕後的村民,開始追求精神富裕。

  這兩年,在下西坑村,大年初一的“村晚”成了村民忙碌一年後翹首以盼的大事。“村民自籌自辦、自導自演,人人都是主角。”何秋龍説,2024龍年“村晚”是下西坑村村民籌辦的第一場“村晚”。鄉親群裏每天都很熱鬧,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有才藝的出才藝。民宿老闆娘許梅貞自告奮勇當起總導演,編排了26個節目。“大家白天下海,晚上排練,忙得不亦樂乎。”

  “記得那場‘村晚’現場,壓軸曲《相親相愛一家人》音樂響起時,村民和村幹部一起走上臺大合唱,伴隨煙花綻放,氣氛達到高潮,很多人都流淚了。”許梅貞翻出手機裏保存的視頻,動情地回憶。

  “村晚”的背後,是“鄉村振興村民當主角”意識的覺醒。從“要我幹”到“我要幹”,這場以環境整治為起點的鄉村振興實踐,正在鄉村生活的方方面面産生深遠效應——

  在海邊,看到有人扔垃圾,村民會主動撿起來,或上前制止;

  漁民們湊了20萬元“基金”,專門用於為養殖海産碰到難處的鄉親解燃眉之急;

  村裏有人生大病了,神秘好心人默默捐款,行善不留名;

  ……

  “要格局放大,不要斤斤計較;要誠信經營,不要欺客宰客……”在下西坑村“連心亭”的宣傳欄上,“十要十不要”村規民約不只挂在墻上,更融進村民心裏,文明新風尚不斷滋養著村民們的幸福生活。

  三天兩夜的蹲點,讓記者感受到,村民們的幸福,不在雲端,而在房前屋後那一抹整潔裏,在孩童奔跑歡笑的公園裏,在龍須菜豐收的喜悅裏,在“熱辣滾燙”的“村晚”裏,在公益慈善的溫暖裏,在文明鄉風的浸潤裏。(記者 吳孝武 吳敏 潘園園 見習記者 張子言)

編輯:尹小兵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