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創新 解鎖福州製造業高品質發展密碼
來源:福州日報  |  2025-07-30 10:21:12

  原標題:研産相融 數實共生 上下協同 解鎖福州製造業高品質發展密碼

協同創新 解鎖福州製造業高品質發展密碼

高意5G産品生産線。記者 池遠 攝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命脈所繫,亦是福州高品質發展的堅實基礎。今年上半年,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比增8.2%,高於全國1.8個百分點。透過數據,可以看到福州將“研與産”“數與實”“上與下”的協同創新寫入發展基因,激活製造巨輪的澎湃引擎,駛向新質生産力的廣闊藍海。

  協同研與産

  靈活機制激活創新生態

  福州,坐擁雄厚科教資源,高校院所、科創平臺數量繁多。如何讓深藏于實驗室的“智慧火花”轉化為生産線上的“燎原之火”?福州不斷深化産學研融合新路,以靈活機制為製造業高品質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毗鄰福州大學主校區的福州大學科技園旗山園區,一棟棟現代化科研大樓拔地而起。在這裡,創新打造“樓上創新、樓下創業”機制,正大幅縮短從科研創新“1”到成果應用“10”再到市場推廣“N”的轉化週期。

  2011年,福州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動工。坐擁豐富學術資源與前沿成果的福州大學,致力於將科研實力高效轉化為生産力。多方努力下,福大科技園校企合作的“中海創模式”應運而生。

  坐落于5號樓的福州大學先進控制技術研究中心是校企合作的關鍵平臺。通過創新雙向引才,福州大學與福建中海創集團共同引進鄭松研究員,出任中心主任及中海創集團研究院院長。

  先控中心與中海創集糰子公司愛普科技關係密切,採用“一套人馬,兩塊牌子”運作模式,120人團隊中,70人來自愛普科技,其餘為學校師生。該模式打破産學研壁壘,人財物分開管理卻統一籌劃。團隊成功承擔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研發出了全球首創的工控“數據引擎”,樹立起行業標杆。

  園區精心規劃孵化大樓功能佈局,30%的場地供科研人員開展基礎創新研究,70%的場地用於創業人員進行工程技術開發和中試轉化,構建了“科研—轉化—産業”全鏈條模式。這種模式大大縮短轉化週期,年均轉化落地科技成果100余件。

  在精心雕琢內部創新體系的同時,福州大手筆開啟加速引進、共建大院大所模式,將國內外一流科技成果引入福州落地轉化。

  福清興化灣,白色風電塔筒下,“東福一號”特別引人注目。這個全球首套與可再生能源相結合的漂浮式海上無淡化直接制氫平臺,在海浪淺吟低唱和奏下,不斷地將海水“變作”氫氣。東福研究院氫能研究所所長曹雪幡自豪地介紹:“我們已經讓全球首次海水無淡化制氫中試成功,正在全力推動産業化。”

  據悉,東福研究院是福建引進落地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基地之一,由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福建省政府和福州市政府三方共建,目前主要開展海洋裝備防腐材料、波浪能發電、大型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綜合能源解決方案、零碳智慧園區等重大項目科研攻關和成果轉化。

  在福州,從實驗室到生産線的距離變得越來越“短”:福米産業園與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共建聯合實驗室,成功突破偏光片上游材料關鍵技術,實現國産化替代;閩都創新實驗室在稀土醫用光電材料、電磁屏蔽材料等領域攻克80多項核心技術,轉化成果62項,帶動企業新增産值超200億元…… 

  深化數與實

  數字技術浸潤製造基因

  當數字化浪潮席捲全球,福州廣大製造業企業深知“智改數轉”已非選修課,而是關乎存亡的必答題。

  在福建省新宏港紡織科技有限公司,各個生産環節的數據通過大屏實時呈現,輔助車間負責人及時進行生産管理。“幾年前,多套生産系統信息不互通,造成‘信息孤島’,導致生産效率降低。”公司信息部工程師章平表示,在工信部門幫扶下,企業于去年開發了數據中臺項目,實現生産全流程可視化,設備利用率大大提升。

  能耗高、污染大是傳統化纖紡織企業面臨的一大難題。為此,該公司建設了大型污控系統,24小時實時自動監測數據,並與國家和省平臺聯網。“針對化學需氧量、氨氮、總氮含量、總磷含量、pH值等廢水關鍵指標,我們都安裝了實時監控設備。一旦出現異常或超標數據,平臺就能馬上報警,同時還發送短信給環保負責人,實現及時處理。”公司可持續發展部經理陳文娟展示了手機端的環保監測平臺。該公司通過智慧化改造,廢水回用率超過60%,實現綠色發展。

  從“機器聯網”到“數據淘金”,從“單點突破”到“生態共榮”,福州以工業互聯網為支點,撬動中小企業“智改數轉”新浪潮。

  登錄平臺,一眼可見生産車間每道工序的執行進度、産品産量、品質合格率等實時數據,省去了層層彙報的環節;點擊滑鼠,上下游供應商設備、物料、訂單情況如何,在“一張網”上皆有答案。

  這張網,就是摩爾元數(福建)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工業互聯網,2022年入選國家級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成為我省首個國家級“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它將生産線上的機器設備、工廠供應商、客戶等各種要素緊密連結、高效對接起來,通過有線、無線等技術連接到一個平臺,實現各任務環節的高效融合和協作,構建互聯互通、數據驅動、智慧高效的製造生態系統,從而幫助企業降本增效提質,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

  “摩爾元數能夠支撐全場景工業軟體開發,為千行百業提供智慧工廠整體解決方案。”摩爾元數總裁方金華介紹,目前平臺已匯聚300多家行業生態夥伴,在30多個行業、50多個細分領域開發出100多個解決方案,賦能電子、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高端裝備、航天、醫療器械等50多個行業企業數智化升級。

  在福州,從製造到智造的轉型升級變得越來越“快”。以入選全國首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為契機,福州先行聚焦棉紡、針織、電子、汽配等試點細分行業,遴選“小快輕準”數字産品,為全行業數字化轉型構築資源池。今年以來開展了4場數字遴選競賽,共遴選出19個優秀數字化解決方案,將為全市近百家中小企業提供免費的數字化改造服務。

  打通上與下

  鏈式協同鍛造産業韌性

  産業鏈各環節的企業,其生存發展離不開彼此的協同。在福州,一批製造業企業通過抱團發展、協同創新,增強了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不斷釋放發展新動能。

  在福清市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産業園,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員工正在智慧製造車間內組裝公司自主研發製造的大容量風電機組。

  “在三峽集團的帶動下,上游的金風科技、東方風電、中國電建等企業紛紛入駐。”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産業園運營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説,目前園區已涵蓋電機、葉片、整機封裝、海上吊裝等全産業鏈各環節,進一步推進産業集聚。“各個公司均處於産業鏈中的一環,能夠互相溝通,省時又方便。同時,也可以帶動各個公司更好地進行産品創新、降低成本,讓企業更具有市場優勢。”

  將視線轉向福清江陰港城經濟區,中景石化全球最大烷烴一體化生産基地近日建成投産。這一里程碑式項目的建成,標誌著中景石化在一體化、規模化、集約化、綠色化發展上邁出關鍵一步,更以單廠産能全球第一的硬實力,重塑全球烷烴産業鏈競爭格局。

  隨著二期年産100萬噸丙烯和150萬噸高性能聚丙烯項目達産滿産,中景石化已形成年産280萬噸丙烯、380萬噸聚丙烯的全球最大烷烴一體化産能。這個項目總投資300億元,年産值達600億元,可拉動上下游産業鏈産值超500億元。

  向天借地,向鏈借梯!作為福興經濟開發區“工業上樓”示範項目,光電産業園一期地塊新建3幢9~10層高品質標準廠房,配套員工宿舍及辦公樓2幢,土地容積率從1.7提升至3.0,總建築面積從3.4萬平方米擴大到7萬平方米,預計土地畝均效益實現大飛躍。項目計劃2026年1月竣工。“我們正在複製光電産業園一期模式,已經動工建設光電産業園二期、三期、四期等一批綠色低碳産業載體,合計可建面積超20萬平方米。”福興經濟開發區相關負責人説。

  上述光電産業園項目建成後,將結合企業實際生産需求,構建從孵化、研發、中試、生産、流通到總部的空間佈局,招引光電上下游企業入駐生産,形成以高意集團、華科光電等企業為龍頭,集光器件材料産業、元器件産業、應用消費産業于一體的科創及先進製造業集聚區,實現“上下樓就是上下游”“一棟樓就是一條鏈”的産業集聚效應。

  當科研成果跨越實驗室圍墻,當數據流浸潤製造基因,當産業鏈在空間與創新維度深度咬合,福州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的壯闊圖景就此展開。(記者 顏瀾萍)

編輯:尹小兵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