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代表建議落地有聲 助老服務持續升級 我市繪就老有所養新圖景

福清陽下街道居民在公園納涼休閒。記者 石美祥 攝
記者7月11日從市人大常委會獲悉,今年以來,福州市相關部門積極採納市人大代表提出的多份助老建議,讓“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安”的願景加速照進現實,越來越多老年人成為“有福之州的幸福老人”。
老年卡年檢實現網上辦
“以前,老年卡年檢要專門坐車去市裏的窗口排隊,現在在手機上操作,幾分鐘就能辦好。”來自閩侯的林大爺對福州市新上線的老年卡線上年檢服務讚不絕口。這一變化得益於市人大代表鄭書鴻提出的《關於方便辦理老年卡年檢手續的建議》。
鄭書鴻説,市數字福州集團有限公司迅速響應他的建議,聯合多部門打通數據壁壘,目前支付寶APP線上年審功能已上線,老年人或其親屬可根據自身情況,按照頁面提示完成年審操作,徹底告別“線下排隊難”。
與此同時,為方便老年人了解敬老卡領取地信息,目前在“e福州”APP上線“敬老卡領取信息查詢”功能,幫助老年人精準定位就近的領取點。後續,還將有序推進微信小程式、“e福州”APP等線上年審渠道的審批與上線工作。其中,“e福州”APP端的開發現已完成,待有關部門審核後預計在9月初上線。
提升農村老年人助餐服務
“平日為行動不便的老年朋友送餐,還能換積分免費吃飯。”連江縣琯頭鎮門邊村村民林阿婆笑著説。這份幸福感與市人大代表卞偉忠提出的《關於積極發展農村老年助餐服務的建議》分不開。
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以“試點先行、分步實施,梯次推進、全面覆蓋”為思路,整合農村閒置資源,打造“長者食堂+學堂+醫養”的複合型助餐服務點。市本級具有示範帶動作用的農村長者食堂在享受社區長者食堂同等30萬元建設補助的基礎上,再按每個示範點30萬元標准予以補助,並創新推出“慈善冠名”機制,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目前,全市141家農村長者食堂中,86家融合學堂服務,34家提供醫療康復、老少同樂等延伸服務。
市委社會工作部也同步發力,通過組建助老志願服務隊、舉辦“夕陽紅”志願服務項目大賽、推廣“時間銀行”積分兌換等舉措,為農村老人助餐服務注入可持續力量。
助力鄉鎮養老院提質擴面
為破解鄉鎮“養老難”問題,市人大代表王艷提出《關於推動福州市鄉鎮養老院建設的建議》,建議通過強化資金保障、優化佈局規劃、深化醫養結合、創新“公建民營”模式等舉措,全力推進鄉鎮養老院建設。
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已指導縣(市)區完成養老設施專項規劃,近年來全市共新建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16家,2025年度計劃再提升改造羅源縣霍口鄉、閩清縣池園鎮、永泰縣霞拔鄉等3家鄉鎮敬老院。
在資金保障方面,福州市將農村養老設施建設納入為民辦實事項目,省級對轉型升級的鄉鎮敬老院,按項目總投資的50%標準給予補助,最高可達300萬元;市本級對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按新建項目每個200萬元,提升項目每個100萬元的標準給予獎補。目前,已下達省、市補助資金3600萬元。
據悉,為推進“醫養結合”,非五城區還有16家鄉鎮養老機構設置醫療機構,簽約合作107家,實現鄉鎮已運營養老機構簽約合作率100%。
發展老年人“意定監護”服務業務
“意定監護”是民法典賦予成年人的一項重要權利,指的是一個成年人在自己還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時候,以書面協議方式為自己確定監護人,等到將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或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之後,由受委託的監護人履行對自己的監護職責。但對於無子女或子女無法履職的老年人,如何確保監護協議不被濫用?市人大代表鄭書鴻提出《關於引入社會監護機制建立老年人意定監護監督機制的建議》。
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指導福州達心願社會監護服務中心完成了社會組織登記,鼓勵引導有意願的組織機構發展老年人“意定監護”服務業務。市司法局相關負責人也表示,福州市公證機構已累計辦理16例意定監護公證,並建立案例庫總結經驗。
目前,福州市正在探索“協議公證+社區走訪+多部門協同”的監督路徑。如社區居委會定期走訪簽約老人,司法部門提供法律支持,民政部門動態跟蹤案例進展,形成監督防範閉環。(記者 李白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