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做好“海”的文章——福建推動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觀察(下)
三峽福清興化灣海上風電場(資料圖片)。 記者 施辰靜 攝
做好浩瀚文章,當有淩雲縱橫之筆。
風行天下,潮叩海岸。福船水密隔艙的智慧、航海羅盤的計量技術、馬尾造船廠蒸汽輪機的轟鳴……千百年來,閩人向海而生、拓海而榮,科技與浪花相互激蕩,向世界展示出開放進取的姿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海洋強國必須大力發展海洋高新技術。”近期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要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強化海洋戰略科技力量。“科技興海”成為新時代我國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強音。
福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建設海洋強國重大戰略的決策部署,堅持協同推進海洋領域科技創新,加快培育發展海洋新質生産力,為“海上福建”建設提供科技支撐。2024年,福建海洋生産總值突破1.25萬億元,連續10年位居全國第三。
以科技創新點燃“藍色引擎”,正為我省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從洼地到高地——
高能級平臺夯實創新底座
作為海洋資源大省、海洋經濟大省,福建擁有13.6萬平方公里的遼闊海域,為陸域面積的1.1倍。面對豐饒的海洋資源,我省還存在海洋創新能力不夠強,基礎研究較為薄弱,原創性、附加值高的海洋技術創新較少等短板。
欲行遠方,必先修其舟楫;科技興海,必先築其根基。
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要加強高能級科創平臺建設。今年3月,省委常委會(擴大)會議提出,要強化科技創新,打造高能級科創平臺,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高能級科創平臺是高端資源的匯聚地,前沿技術的發源地。”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説,圍繞科技興海,福建以高能級科創平臺匯人才、産成果、強轉化,促進“四鏈”深度融合,全力夯實海洋科技創新底座,著力打造海洋科技創新高地。
在福清興化灣,兩套“大國重器”遙相呼應。來自國內首臺10兆瓦海上風電機組的綠電,通過海上電纜,輸送至“東福一號”——全球首套與可再生能源相結合的漂浮式海上無淡化直接制氫平臺,源源不斷地從海水中電解出氫氣。隨著中試成功,海水無淡化制氫正加速邁向産業化。這場幾代人共同追逐的藍色夢想,正在福建照進現實。
圓夢之旅的背後,離不開福建大手筆引進落地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基地——東方電氣(福建)創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2022年,東方電氣集團與福建省簽訂産業發展合作協議,與福建省及福州市簽訂了共建創新研究院合作協議。高位嫁接國內外一流創新資源,是福建加快解決高能級科創平臺數量相對不足的重要舉措。
“作為東方電氣在海洋能和海工裝備領域的頂層研發平臺和成果轉化中心,研究院圍繞海洋關鍵技術‘卡脖子’問題,以創新聯合體的方式快速推動一批新技術、新裝備的研究,使一批新産品、新成果在八閩大地得到應用。”東方電氣(福建)創新研究院負責人説。
全球最大的18MW海上風電機組、26MW海上風電機組先後在福建下線;全球首創海水無淡化原位直接電解制氫海試在福清完成;自主知識産權産品海洋防腐塗料通過第三方認證測試,實現海洋防腐材料的國産化替代;東方電氣海上風電研發中心的落地,將助力福建成為我國海上風電科技創新高地……研究院落地三年多來,東方電氣不斷在福建佈局科研力量和新産業,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依託創新土壤,無論是嫁接的“枝條”,還是根植于本土的“種子”,都能更好地發芽吐蕾、茁壯成長。
近日,農業農村部組織遴選2025年農業重大引領性技術10項、主導品種133個、主推技術143項。大黃魚“富發1號”成為入選的兩個海水魚類新品種之一。這顆代表國內大黃魚育種領先水準的“中國芯”,來自我省海水養殖生物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
作為全國首批、福建首個全國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在大黃魚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進行優化重組,依託寧德市富發水産有限公司和廈門大學、集美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共同組建,于2022年11月經科技部批准建設。重組後聚焦海水養殖業重大良種需求,匯集福建省海水養殖生物方向的平臺、技術與人才等資源。
本土高能級平臺提檔升級,水産“中國芯”孕育駛入快車道。産學研聯合創新成果——“寧芯”系列大黃魚基因組育種晶片應運而生。通過密布其間的DNA探針,科研人員迅速獲取大黃魚海量基因型多態性信息,為高效開展大黃魚基因組選擇育種提供技術支撐。如今,“寧芯”系列産品和育種已推廣至全國12家科研單位和育種企業,推動全國大黃魚育種跑步邁進“晶片時代”。
掛牌成立福建省海洋科學與技術創新實驗室(鷺江創新實驗室),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為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全國重點實驗室……如今,全省已建有國家級海洋科技創新平臺8個、部級6個、省級106個,構建起較為完善的海洋科技創新平臺體系。
從實驗場到應用場——
創新鏈與産業鏈走向融合
過去我國養殖的鮑魚品種,主要是從北方引種的中型鮑。它們養殖週期長,最大只能養到100克左右,對南方夏季高水溫耐受性差,死亡率居高不下。作為高端食材的大規格鮑魚,多從國外高價進口。
為了實現“鮑魚自由”,福建人發揮愛拼會贏的精神,在“藍色種業”方面實現突破。
瞄準規格小、度夏難、週期長等鮑魚産業三大“卡脖子”難題,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教授柯才煥團隊將目光投向全球,創建了一套鮑魚遠緣雜交育種技術體系。歷經10餘年的技術攻關,來自太平洋東西海岸的兩個優良鮑種——“皺紋盤鮑”與“綠鮑”完成了一場跨國“聯姻”,育成突破性品種綠盤鮑。
“新品種耐高溫性能提高2.26℃,生長速度提高50%~100%,既保留了皺紋盤鮑的細膩口感,又兼具綠鮑的大塊頭,規格比普通鮑魚大出一倍多,其中有30%的鮑魚能生長到500克以上。”柯才煥説,産業界“出卷”,科技界“答題”,高端鮑魚走向百姓餐桌。2023年,綠盤鮑被遴選為國家農業主推品種之一。
這把鮑魚“高端局”的背後,是海洋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的雙向奔赴。
人們常説,科技成果轉化是從“實驗場”通向“應用場”的“最後一公里”。這“一公里”看似一步之遙,實則充滿硬梗阻。
硬梗阻在海工裝備領域屢見不鮮。業內人士吐槽,長期以來,“做裝備”和“搞漁業”的是兩批人——高校、科研機構與地方、企業對接不充分,科研優勢與産業佈局錯位,海洋科研成果與産業實際需求不對稱。
如何找準産學研合作的契合點,以需求牽引供給、以供給創造需求?
福州邁出了關鍵一步,通過加大涉海優勢科研單位與企業的能力和資源整合力度,協同國內外及省內外的創新資源,持續提升海洋科研成果轉化平臺支撐能力。一方面,以鼓樓海洋經濟科創高地為依託,搭建集海洋技術研發、産業孵化、海洋科創成果展示、公共資源服務於一體的海洋科創公共服務平臺;另一方面,以連江粗蘆島、元洪投資區、江陰港城經濟區等片區為核心,建設海洋科創成果集中轉化區,推進海洋科創項目中試、落地孵化、成長培育,構建涉海科技産業集群。
2023年,借助世界航海裝備大會的東風,申昊科技與“海上福州”走到了一起,與連江縣攜手打造海洋高端裝備研發實驗室,併入駐位於鼓樓區的海洋經濟科創高地。依託平臺,借力政策,申昊科技與浙江大學、福建理工大學等高校開展産學研深度合作,研發契合海洋産業需求的高精海洋裝備,精準破解海洋經濟發展的難點、堵點。
“以往,各類大型海工裝備的安裝、檢測、維修以及水下搜救、考古等都需要‘蛙人’下水作業。”申海創新實驗室負責人吳海騰説,這些高強度、高危險的工作,機器人下海後都可以代勞。該實驗室研製的申龍號水下機器人可以靈活執行搜尋、巡檢、打撈等工作,目前已在連江縣黃灣嶼海域人工魚礁、“定海灣1號”深遠海養殖平臺投入使用,擔負著人工魚礁區域日常監測、深遠海養殖平臺魚類養殖情況監測等任務。
實施海洋領域新成果新技術新産品應用推廣專項行動計劃,不斷深化和擴展應用場景;聚焦海洋相關産業關鍵共性技術和企業發展需求,搭建精準對接合作平臺;深入推進“揭榜挂帥”“賽馬”等新型管理制度,支持龍頭企業聯合省內外高校院所開展重點産業産學研協同創新;舉辦全省海洋生物醫藥産業高品質發展推進活動、海工裝備展覽、現代海洋漁業招商活動等,引領海洋産業高端化、智慧化、集群化發展……
多管齊下,攥指成拳,海洋創新鏈與産業鏈在同頻共振中走向深度融合。
從當下到未來——
弄潮兒逐夢星辰大海
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決勝“十四五”、謀劃“十五五”,福建瞄準海洋未來産業,聚焦數字海洋、海洋碳匯、海洋智慧算力等領域,打造“數智海峽”海洋感知體系、海洋數據體系和應用體系,以開放合作的胸懷,參與構建國際海洋秩序,合作共建海洋命運共同體。
不久前,全國首宗“沉積碳-惰性碳”海洋漁業碳匯交易在福州落地。3名非法捕撈案件當事人自願簽訂認購協議,現場認購福州綠巨人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在海峽資源環境交易中心上線的碳匯産品約326噸。
此次涉海創新,關聯著一項重要的國際大科學計劃。
海洋是巨大碳庫。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發現大量惰性溶解有機碳,其形成機制長期成謎。半個多世紀後,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碳中和創新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焦念志揭開了這層神秘面紗。
他在國際上率先提出“微型生物碳泵理論”,主張海洋中數量龐大卻肉眼難察的微型生物,能夠將活性有機碳轉化為惰性溶解的有機碳,並儲存在海洋中。這一突破性理論,為全球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了全新的負排放思路。
2022年,焦念志聯合全球22個國家的38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發起的“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被列為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行動計劃和聯合國十年倡議計劃框架下的重要海洋倡議。目前,焦念志推動提出的全球首個海洋領域碳中和國際標準提案已正式實施。
面對沙灘侵蝕這一全球性挑戰,如何針對複雜環境開展適應性的沙灘保護修復?
“我國半數以上的濱海沙灘遭受持續侵蝕退化,而我國岸線曲折、動力環境多變、人工岸線佔比高,環境更複雜,修復難度更大,必須自主創新研發。”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長蔡鋒説。
該所牽頭聯合多所高校科研單位攻關,歷經20餘年,構建起我國沙灘保護修復技術體系,引領國際強潮沙灘侵蝕防護技術創新,填補了我國沙灘修復綜合技術空白。成果已從廈門推廣應用至全國近百項工程,並走進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為全球沙灘侵蝕這一國際性難題提供中國方案。
為助力海洋産業高品質發展,數字海洋技術正成為福建攻關熱點。從實驗室演算到大海驗證,從關鍵技術攻堅到成果落地,福建科研機構與企業以創新為槳,勇闖數字海洋深水區。
湛藍海水下,水質變化如何監測?浮游生物是否異常生長?海陸介面碳氮如何循環?
廈門大學海洋監測與信息服務中心(MMIS)用技術給出答案。團隊專注立體監測、精細化模型和大數據信息化創新,為大海“把脈問診”,給陸海統籌做“健康管理”。今年6月,該中心自主研發的“閩江口碳氮通量智慧監控系統”在福州試點應用,這是我國首個無人值守、自動化運行的河口碳氮通量實時監測系統。
自主研發海洋傳感設備,突破“卡脖子”難題,構建“點—線—面—域”多維感知體系,催生出廈大海洋雲平臺,整合海量生態環境數據,為海洋治理數智轉型築牢根基。
北斗領航,數字海洋再添新動能。國家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企業——福信富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耕北斗技術,結出創新碩果。
面對福建超11萬艘鄉鎮船舶的管理難題,這家企業研發出一套“省—市—縣—鄉”四級聯動監管網絡,實現海上執法與岸上管理的無縫銜接,已覆蓋全省近40%鄉鎮船舶,成為全國示範樣板。
而福信富通自主研發的北斗+5G遠距離融合通信系統,通過5G高速通信與北斗短報文的智慧切換,通信覆蓋率達98%,這項成果納入《福建省智慧海洋建設指南》,為全國海洋通信升級提供可複製的“福建方案”。
由“實體”海洋邁向“數字”海洋,掘金涉海數據資源,深刻重塑海洋經濟圖景。目前省公共數據匯聚共享平臺已匯集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海洋經濟管理與監測、海洋氣象等領域數據約159億條。涉海數據要素正與海洋産業逐步融合,深度賦能海洋治理。
“福建正以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百場項目對接活動為紐帶,加速匯聚各類創新資源。通過推進一體化大融合的‘海上福建’總平臺項目建設,深耕‘空天陸海潛’五域融合應用,全力打造數字化賦能海洋治理的先行示範樣板。”省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潮起潮落,海洋以日月不息的自我更新成其浩瀚。以創新為筆,一幅人海和諧、活力迸發的現代海洋圖景正在中國遼闊海域生動展現,不斷書寫建設海洋強國的新篇章。(記者 林淑霞 張輝 李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