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壽寧:紅綠交織處 含溪煥新顏
來源:閩東日報  |  2025-09-09 09:50:43

  原標題:紅綠交織處 含溪煥新顏

寧德壽寧縣:紅綠交織處 含溪煥新顏_fororder_wechat_2025-09-09_092052_675_副本

夏日含溪村荷塘連片鋪開

  初秋的清晨,驅車沿著壽寧縣南陽鎮東部蜿蜒的山路前行,當視線越過層層疊疊的山巒,一片青瓦黃墻的村落忽然映入眼簾——這便是此行的目的地,藏在壽寧群山中的含溪村。

  它有太多名號:“閩東小延安”的紅色印記、“中國傳統古村落”的古樸肌理、“紅色美麗村莊”的鮮活模樣,可當你真正踏上這片土地,才會懂那些標簽之外,是山鄉用紅與綠織就的,滿是煙火氣的新生。

  初遇含溪,是在山櫻花開得最盛的二月。漫山遍野的櫻樹舉著深紅色花盞,風一吹,花瓣便簌簌落在青石板路上,與遠處的青山、近處的土墻疊成一幅軟絨絨的畫。

  而夏日的含溪,仿佛被一片清雅的粉白、粉紅與碧綠擁入懷中。村中的荷塘連片鋪開,荷葉挨挨擠擠,像無數把撐開的綠傘,層層疊疊地鋪滿水面,風一吹,便漾起陣陣碧浪。荷葉間,無數荷花或熱烈綻放或半開半合或含苞待放,像亭亭玉立的少女,靜候有緣人。遠遠望去,整片荷塘與村落的青瓦黃墻相映成趣,這般“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致,讓含溪村滿是夏日的生機與詩意。

  村口的“齊心井”旁,幾名遊客正用木瓢舀水,井沿“齊心”二字被歲月磨得溫潤,卻比任何標語都更直白地説著這裡的故事——曾幾何時,這裡是紅軍戰士飲馬的地方,如今成了遊客感懷的角落,井裏的水,依舊清晰得能照見天空的模樣。

  循著稻花香往村裏走,最動人的不是刻意雕琢的景觀,而是那些“變廢為寶”的巧思。從前“臟亂差”的牛棚和雞棚鴨舍,如今成了紅軍學堂和書香茶館;荒廢的老宅改造成農家樂,竹編的燈罩垂下來,泡一壺當地的高山茶,茶香裏能聞見舊時光的味道;就連閒置的菜地,也成了研學營地主題的戶外休閒區,孩子們在這裡追跑打鬧,偶爾會停下聽老人講“閩東小延安”的往事——那些關於煤油燈、舊軍裝,關於軍民同心守家園的故事,就這樣在笑聲裏代代相傳。

  若説櫻花、荷花與古厝是含溪的“綠裝”,那紅色便是它的“魂”。村裏的露營基地與紅軍食堂總是最熱鬧的,研學團隊的孩子們排著隊,捧著熱氣騰騰的米飯,聽村幹部講當年革命先輩在這兒戰鬥的故事。“每天得備上100多份研學餐呢!”村黨支部書記葉其明説這話時,眼角眉梢都是笑意。不遠處的革命紀念館裏,舊步槍、草鞋等靜靜陳列,陽光透過窗欞灑在展櫃上,仿佛能看見當年戰士們圍坐桌前,借著煤油燈光謀劃革命的身影。如今,這些都成了研學課程的教材,一批批年輕幹部、中小學生來這裡重溫歷史,紅色基因就像山間的溪流,悄悄浸潤著一顆顆年輕的心。

  含溪的改變,離不開那些“把心紮在村裏”的人。曾經,“90後”博士楊龍賀剛來駐村時,村裏的路還是坑坑洼洼的。他跑項目、談對接,硬生生把瓦窯坪自然村的土路改成了水泥路,把高速口到村裏的“單車道”擴成了“雙車道”。路通了,他又琢磨著“變廢為寶”:雞棚改涼亭、老宅變茶館、空地建“雲子十爐”……村民們説,楊書記總愛挨家挨戶“夜談”,誰家有需求,他都記在小本子上。就這樣,遮雨長廊建起來了,就連村口的舊水井和洗衣臺,都成了一道風景線。

  如今的含溪,早已不是當年那個“藏在大山深處”的小村落。浪漫櫻花時節,遊客舉著相機定格春光;重陽敬老節裏,村裏的老人坐在議事長廊上,吃著重陽糕聽戲;就連初冬時節,這裡也依舊“火熱”——孩子們敲鑼打“谷”體驗農耕,遊客們圍爐煮茶看山景,返鄉的“90後”大學生辦起了茶廠,把含溪的高山茶賣到了山外。年復一年,研學學生超1萬人次,散客超10萬人次,村民的腰包鼓了,村財收益漲了,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不再是口號,而是家家戶戶窗臺上曬著的幹貨,是村民臉上藏不住的笑容。(吳蘇梅 文/圖)

編輯:尹小兵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