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廈門集美:産業騰飛築高地 篤行不輟譜新篇
2025-10-22 10:10:54來源:福建日報編輯:尹小兵責編:

  原標題:集美:産業騰飛築高地 篤行不輟譜新篇

  碧波盪漾的杏林灣畔,創新動能如潮涌動;百年學村的襟懷向海而生,時代的脈搏在此與四海共振。

  這裡是廈門市集美區。

  2024年,集美區地區生産總值為1064億元,同比增長6%,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排名廈門市第一。2025年1—8月完成固定資産投資219.4億元,同比增長46.2%,增速排名全市第一。深化改革攻堅突破,落地實施全市第一批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30項,深入謀劃第二批綜合改革試點;推出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區等14項具有集美特色的改革項目……

  浩蕩東風起,奮進正當時。一年來,集美區將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作為統領全局的重大政治任務和貫穿各項工作的鮮明主線,以更高的站位、更實的舉措、更足的幹勁,在科技創新、對外開放、美好生活等領域攻堅突破,將殷殷囑託轉化為一幅幅宜業宜居的生動圖景。

  發展“五創五美”産業

  科技創新開新局

  去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要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加快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

  一年來,集美區在“五創五美”和未來産業賽道深耕細作,持續優化創新生態。在低空經濟、新能源商用車、美粧、影視等領域,一批標杆企業快速成長,産業活力持續迸發。

  9月初,國內空天領域的頭部企業——中科星圖東南總部,正式落戶集美區軟體園三期。從籌劃東南總部到簽約落地,僅用了不到100天的時間。這一重大項目的落地,標誌著集美區在空天信息與低空經濟領域的産業佈局邁入新階段。

  “廈門有獨一無二的區位優勢、産業鏈優勢和應用場景優勢,中科星圖已把東南總部等三個總部落地在集美,還會在集美簽約落地‘中科星圖金磚國際總部’,以廈門為起點開展空天信息和低空經濟産業出海。”中科星圖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陳桂孫表示。

  良好的營商環境和産業配套,是促成中科星圖選擇廈門集美的重要原因。此外,農業機器人科創領軍企業中科原動力、國內領先的4D成像雷達感知方案研發企業賽恩領動等一批細分領域頭部企業陸續落戶集美;有“重卡界特斯拉”之稱的速豹科技、鑫點擊等企業在集美打造區域總部或總部,並以集美為中心加快佈局出海業務……一批批優質企業拔節生長、蔚然成林,離不開集美區厚植營商環境的豐饒生態。

  今年初,《集美區産業高品質發展若干措施(暫行)》推出38條精準扶持政策,為産業發展注入源頭活水。上半年,軟體園三期新增註冊企業2436家、同比增長27.9%,産業集群效應加速釋放。發展空間持續拓展,專精特新産業園、空天産業園等7個重點産業園區正加快謀劃、建設,形成“基礎研究—應用開發—産業孵化—資本賦能”的創新生態。優化區域金融資源配置,杏林灣基金聚集區管理規模已達2700億元,區産業投資基金參股基金規模超825億元,連續多年穩居全省縣域首位,形成了覆蓋企業全生命週期的“基金矩陣”。

  資本活水精準滴灌之餘,集美又把目光投向更高層級的智力引擎——

  9月22日,“院士集美行 科技賦能環杏林灣科創帶建設”集美區新能源産業推進會在華僑大學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林産化學工程專家、華僑大學先進碳轉化技術研究院教授蔣劍春受聘成為集美區科技顧問。未來,蔣劍春院士將為集美區在新能源、生物基材料等關鍵領域的技術突破和産業轉型升級提供智力支持。

  這是杏林灣畔政産學研深度融合“科創帶”強大磁吸力的一個生動縮影。這裡坐擁16所高校及科研院所,聚集10余萬名在校師生,形成了覆蓋多領域的人才儲備、教育資源與研發實力“蓄水池”,為産業創新提供源頭活水與智力支撐。

  以“政府搭臺、高校賦能、企業主體”為核心邏輯,集美區不僅牽頭打造“高校技術産業聯盟”,更推動組建21個跨領域、跨主體的“創新發展共同體”,即通過政府、高校、企業協同發力,推動實驗室成果與生産線需求精準對接,為轄區産業和人才高品質發展提供高效、專業的服務支撐,實現“産業出題、學科作答、校企共贏”。今年來,已促成43項校企合作項目簽約,推動114項科研成果從高校實驗室走向企業生産線。

  深化國際合作

  對外開放闖新路

  作為全國唯一擁有兩個國家級臺商投資區的行政區,集美依託嘉庚故里、百年學村、僑台資源等優勢,積極打造國際合作“出海橋頭堡”,助力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

  在今年第二十五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期間,集美區接連舉辦5場出海專場對接會,涵蓋中東、拉美、東南亞、中東歐等熱門新興市場,多維度賦能本地企業拓展全球市場、連結全球資源。

  “我們與廈門市和集美區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獲得了有力的資金支持。廈門集美作為東南沿海的重要樞紐,有助於對接全球供應鏈,豐富的人才資源也能為公司的發展提供保障。”速豹科技歐洲公司總裁Michael Ruf(邁克爾·魯夫)説。9月初,新能源重卡“新勢力”速豹科技總部通過基金招商,正式落地集美,並建設電動重卡核心總成智慧製造基地,未來,將吸引感測器、晶片、零部件製造商和充電設施建設公司等供應商、上下游相關企業聚集,進一步完善廈門市新能源商用車産業鏈。

  目前,集美深度連結國際資源,率先成立了由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專業機構“集美國際合作中心”,並出臺了全市首個區級國際合作專項服務政策,與新加坡、阿聯酋、英國等國家的91家機構、商協會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搭建海外市場資源網絡、打造企業出海服務體系,推動智禦維科、懿禮思誠等65家企業總部落地,為宮芙美粧、浪潮集團等29家國內企業連結海外資源,不斷擴大集美的“朋友圈”。

  對外開放交流持續深入,對臺融合服務同步升溫。“之所以選擇集美,一方面我們覺得這裡對臺青更友好、政策更優惠,另一方面,我們的代工廠都在集美。我認為這個項目給了創業臺青一個很好的機會。”在前不久結束的2025年集美區台灣青年創新創業項目評審會上,臺青鐘新謹感慨道。

  近年來,集美區持續做好“通、惠、情”三篇文章,打造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第一站”。設立全市首個區級增信基金,出臺升級版《集美區增信基金實施方案》;成立全國首個臺企上市服務聯盟,為臺企提供上市培育輔導和行政審批“打包”辦理等上市“一條龍”貼心服務;整合涉臺司法服務,設立全市首個“臺青律師服務站”;連續9年舉辦“兩岸一家親,從小心連心”集美區兩岸研學體驗營,為兩岸青少年構築交流對話、增進了解的平臺……一項項“集美舉措”,讓“此心安處是吾鄉”成為臺胞臺企在集美紮根發展的真切寫照。

  推動城鄉融合

  美好生活繪新篇

  組織“春風行動”等促就業服務活動43場次提供崗位7.8萬個次,在島外各區中率先探索“一張床”政策,為來廈求職和見習實習大學生提供住宿保障,累計入住761人次;新增建設學位共4800個;3家長者食堂完成適老化改造,開展助餐服務約6.05萬人次;嬰幼兒托育服務機構增至102家,總托位5232個……

  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要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上作出示範。”殷殷囑託,指引集美在提升城鄉品質、創造美好生活上持續發力。一年來,作為“跨島發展”戰略的先行區,集美持續推進城中村治理現代化。9個試點村正有序開展提升整治,11個已完成改造的城中村進一步“精雕細琢”,實現從“城中村”到“城中景”的蝶變。

  “現在租房就像選酒店一樣,有星級標準可以參考,既透明又放心。”集美街道的租戶陳燕説。在集美,生活品質的提升體現在方方面面:集美街道創新推出出租屋“大眾點評”體系,在全市率先出臺出租屋星級管理認定實施方案,破解自建房公寓管理難、信息不透明等痛點;後溪鎮城內社將古厝改造為青年公寓,盤活閒置古厝、廠房及邊角空間;灌口鐵山社區把閒置菜地變成趣味田園……通過空間賦能與服務升級雙輪驅動,不少城中村實現從“物理改造”到“社區活化”的質變,城鄉宜居水準和産業承載力顯著提升。

  從“外在”煥新到“裏子”突破,集美以村集體發展項目為抓手,探索多元化開發建設模式。目前全區已建成村集體發展用地項目19個、在建項目9個,均居全市首位,健全了土地增值收益合理分配機制,讓村民共享發展紅利。

  今年國慶假期,集美“文旅熱”持續加碼,上演一幅主客共享、城景相融的美好生活畫卷。園博苑內,“光影秘境”流光溢彩;龍舟池畔,來自各地的年輕人在五月天的歌聲中揮灑青春;鄉野之間,岩內村國慶親子軍事“趣”玩季歡聲不斷,讓家國情懷在自然與陪伴中悄然生長……

  數據顯示,2025年1—9月,集美共接待遊客2147.2萬人次,同比增長3.2%;限上餐飲企業營收完成8.06億元,同比增長24.4%,增速排名全市第一。集美區通過構建“産品—服務—體驗—情感”的完整鏈條,在創新表達、青年參與、暖心服務與情感共鳴中,構建一個多元共生、活力迸發的文旅生態系統,為市民遊客成就“近者悅,遠者來”的美好生活。

  生態建設同樣繪就“美好生活”的底色。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集美區深學篤行“廈門實踐”經驗,持續深入實施藍天、碧水、碧海、凈土工程,全域開展美麗海灣、美麗河湖建設。空氣品質優良率99.6%,排名全市第一;杏林灣等全區水質監測斷面穩定達標,以高品質生態為高品質發展提供“綠色支撐”。

  潮涌杏林千帆競,奮楫前行正當時。站在新的起點上,集美區將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科創+開放+人文”三翼齊飛,從産業升級到城鄉融合,從國際合作到兩岸情深,從生態治理到民生改善,以昂揚之姿,奮力譜寫高品質發展新篇章,為新福建建設再立新功!(記者 黃星榕 通訊員 郭妮妮)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