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教育城到創新城,探尋廣州大學城的“青春密碼” 20年大學城蝶變 與灣區發展共脈動
季逢盛夏,萬物並秀。又是一年畢業季,廣州大學城裏,到處涌動青春熱潮,又一批青年學子從這裡出發奔赴祖國各地,去追逐人生夢想。
從珠江後航道上一座江心孤島、稻田水鄉到一座現代化大學城、創新活力核,廣州大學城已走過20個春秋。20年,廣州大學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硬體配套更完善,書香氛圍更濃,生態環境更美,創新活力更足。20年,始終不變的是它所擁有的一顆“青春之心”,與城市同呼吸,與時代共脈搏,為廣州乃至粵港澳大灣區源源不斷地注入新生力量與蓬勃活力。
俯瞰大學城
過去20年,廣州大學城發生了哪些變化?青春力量如何為城市賦能?近日,筆者採訪政府部門代表、學者等,從他們的視角看廣州大學城20年蝶變故事。
變遷:從大學集聚地到“一座城”
改革開放後,廣東的高等教育迅猛發展,但與經濟騰飛、社會進步的速度仍有一些差距。直到1999年,廣東省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不足12%,每萬名同齡人中僅有1200人可以考上大學。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和先行者,廣東省、廣州市深知人才與教育的重要。進入新世紀後,一個宏偉的構想以令人驚嘆的速度落地:2000年8月,廣州市提出興建廣州大學城,瞄準“建設全國一流大學城”;2001年3月,廣州大學城正式選址番禺小谷圍島及其南岸地區,規劃面積43.3平方公里;2003年1月,全面啟動廣州大學城建設。19個月後,10座大學、141幢大樓、23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在小谷圍島上拔地而起。2004年8月30日上午,一期進駐廣州大學城的中山大學等10所高校正式開學,3.8萬多名學生順利入駐。
回望廣州大學城的發展,見證者們無不感嘆。“當時,我上島考察選址,還只有一條小洲便橋進來,四週都是稻田。”廣東工業大學副校長王成勇回憶道,大學城建成後,學子們“進城”的情景一片熱火朝天,“現在回頭看,省委、省政府決策建設大學城很有前瞻性、具有長遠眼光,為廣東的大學人才培養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機會和條件,而且各高校人才培養始終聚焦廣東經濟社會發展這一主線。”
“大學城的20年,我參與了其中四分之三的時間。”廣州大學城管委會(小谷圍街)經濟辦工作人員陳遠望2009年到大學城工作。他説,大學城最初規劃是一座單純的教育城,“把10所最頂尖的高校聚在一起,島上建的都是教學樓、學生宿舍樓,最初連教師公寓都比較少,後面商業、人才公寓、科研産業載體逐步完善,慢慢地演化為一座創新城、科技城。”
從大學集聚地到真正的“城”,是各項硬體設施不斷完善、不斷升級的過程。“在軌道交通方面,2005年底地鐵4號線開通,2016年底7號線開通,大學城迎來雙地鐵時代,未來還有地鐵12號線、穗莞深城際站。”廣州大學城管委會辦公室主任王定成認為,大學城交通的完善,特別是軌道交通的提速聯通作用很大。一方面推動大學城自身提升,實現“産城人”的配套升級、生態營造,以適配高端人才生産、生活與創新需要;另一方面,推動這座江心島更深度地融入城市與灣區發展大格局,以更好地匹配城市産業需求,充分釋放“智核”作用。
“青春密碼”:大學城日日新
一座城市,擁有年輕人,即擁有未來。日前,2023年我國各大城市在校大學生人數統計數據發佈,廣州以164.2萬在校大學生領先,連續多年位居全國首位,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學生第一城”。在這個榜單背後,廣州大學城功不可沒,是廣州最為重要的“人才搖籃”。
數據顯示,廣州大學城12所高校學生人數約19萬人,佔據全城在讀大學生的11.6%。也就是説,廣州每9個大學生至少有1個在大學城讀書。
建設20年以來,廣州大學城累計培養了超過80萬的畢業生,從這裡走出的很多優秀青年,已經在科技創新産業等各個領域挑大梁、當主角。中山大學畢業生、探跡科技CEO黎展入選《財富》雜誌“全球40位40歲以下商界精英”榜單,華南理工大學畢業生、獨角獸企業樂搖搖創始人陳耿豪榮獲2021“物聯之星”年度評選之“年度卓越人物獎”,廣州中醫藥大學畢業生、九尾科技創始人王銳旭入榜《2017胡潤30×30創業領袖榜》,他們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近幾年發佈的胡潤U係榜單中,番禺區上榜的9位青年創業者代表均來自廣州大學城。
放眼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哪個區域的年齡能夠始終保持年輕?毫無疑問,是廣州大學城。目前廣州大學城轄內人口約23.5萬人,平均年齡約22.5歲。隨著開學、畢業,年輕的力量不斷在更新、補充,讓廣州大學城永葆朝氣蓬勃,永遠充滿活力。
談起大學城“青春密碼”,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侯迎忠教授表示:“大學城到處都是青春面孔,他們對於知識的渴望,對於文化的追求以及對於新技術的快速吸納,都洋溢著青春朝氣。同時,在這座島上,還有不少來自高校的高級知識分子、科研人員,他們思維活躍,始終走在知識的前沿,持續不斷推出新成果,他們共同構成了大學城的年輕態。”
城市“動力源”:創新力厚積薄發
經過20年來的發展,廣州大學城已建設成為擁有12所高校的科教之城,擁有綠水濕地的生態之城,留存特色嶺南文化的人文之城,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科創與人才資源最為豐富的“智核”。
大學城是城市的人才蓄水池,也是城市發展的創新源頭。當下,廣州大學城正厚積薄發,不斷放大高校集聚、創新集聚的“智核”效應,為城市發展蓄能聚勢。
廣州大學城是一片創新創業的沃土。這裡擁有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以及各類科研平臺213個;這裡擁有廣州大學城青創匯、創智園、健康産業産學研基地、國家數字家庭産業基地、信息樞紐樓等5個科技産業園區,入駐企業近700家,從業人員達2萬名;這裡累計建成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4個、國家級眾創空間4個、港澳創新創業平臺2個以及高校雙創基地12個,建成和在建孵化空間達到近100萬平方米。此外,廣州大學城還坐擁一批以未來科技和應用型技術為代表的科創型企業,累計孵化培育企業超1200家,其中包括全球獨角獸創新企業2家(小鵬匯天、探跡科技)。毫無疑問,廣州大學城就是一座“超級創新孵化器”。
除了創新資源的巨大優勢,廣州番禺區、廣州大學城管委會(小谷圍街)也拿出真金白銀,真心實意地為青年人才創新創業創造更優的生態。自2017年起番禺區累計投入1.4億元實施青藍計劃,大力培育青年科創團隊,7年來引進青藍項目超660個、吸引500余個優選項目落戶。2023年,創新推出了廣州大學城“創二代”工程,推動項目庫中110余家企業註冊落地,逐漸形成“喬灌木林”式創業人才體系。
廣州大學城佔據粵港澳大灣區幾何地理中心、廣州市“智核”和廣州國際科技創新城核心區這一黃金要道,隨著島內外無縫貫通,將進一步加快人才、資本、創新等要素的流動,促進創新成果轉化,進一步釋放“智造+智核”耦合優勢,把大學城建設成創新城、創業谷,推動大學城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在大灣區創新發展版圖上,位於珠江口的廣州大學城具有重要作用。”廣州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表示,廣州大學城是番禺建設“智造創新城”的人才根基、底氣所在,是廣州打造全球創新高地的重要支撐,廣州市、番禺區要用好大學城,真正激活大學城,在大灣區城市競爭中搶佔先機、贏得未來。(文/圖 廣州日報記者 肖桂來 李波)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