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 從“高地”邁向“高原”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8-09-18 08:37:13

開放 從“高地”邁向“高原”(中首)(資訊)(財智推薦)

圖為位於天津開發區的森精機(天津)機床有限公司車間。新華社記者 毛振華攝

開放 從“高地”邁向“高原”(中首)(資訊)(財智推薦)

圖為位於海南老城經濟開發區的海南生態軟體園。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攝

開放 從“高地”邁向“高原”(中首)(資訊)(財智推薦)

圖為深圳蛇口工業區舊照。新華社記者 李長永攝

開放 從“高地”邁向“高原”(中首)(資訊)(財智推薦)

圖為廣東自貿試驗區深圳前海蛇口片區現貌。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攝

開放 從“高地”邁向“高原”(中首)(資訊)(財智推薦)

圖為上海自貿區外高橋區域一景。新華社記者 凡 軍攝

  1980年,深圳成為中國首個經濟特區;

  1984年,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國家級開發區中第一個正式奠基建設;

  1990年,中國第一個保稅區——上海外高橋保稅區設立;

  2013年,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成立;

  2018年4月,中央明確將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

  40年來,中國開放大門越開越大,發展成就舉世矚目。其中,圈出一塊地方來搞“試驗田”,成為對外開放的獨特抓手。

  開發區、保稅區、綜保區、加工區、自貿區等“開放高地”拔地而起,不僅探索著本區域改革開放的路徑,更為其它地方的改革開放貢獻著經驗與動力。從一個到多個,從一枝獨秀到春色滿園,越來越多“開放高地”涌現出來,推動中國對外開放從“高地”邁向“高原”。

  從無到有,摸著石頭過了河

  深圳市政府門前,立著一尊埋頭奮蹄的銅雕——拓荒牛。它代表著深圳在改革開放的歷程中不斷開拓創新的特區精神。從年初起,來這裡合影留念的人就一直絡繹不絕。

  1980年,中國正式設置深圳經濟特區。特區“特”在何處?第一個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工資制度、第一家由企業集團創辦的銀行、第一家外匯調劑中心、第一家股份制保險公司、內地第一個法人義工組織……正是特區的拓荒精神,讓深圳在經濟運行體制上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探索和創新,誕生了近千個“國內第一”。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時,多數中國人對於特區要幹什麼、深圳什麼樣都不太清楚,只知道深圳是緊鄰香港的一個小地方。近40年過去,深圳GDP從1979年的1.97億元上升到2017年的2.24萬億元,已與曾經差距無比巨大的香港相當。“改革開放近40年,中國最引人矚目的實踐是經濟特區。”英國《經濟學人》這樣評價。

  從南粵漁村,到如今的國際化大都市,深圳特區呵護了很多企業的成長。

  “騰訊的暢想”為很多年輕的創業者津津樂道。1998年,馬化騰、張志東、陳一丹、許晨曄和曾李青5個20多歲的青年,在華強北賽格科技創業園的一棟老房子裏,開始了他們創業生涯。他們將公司註冊名為騰訊,主要業務是網絡通訊。有一天,創始人在辦公室裏暢想騰訊未來,認為3年後騰訊的員工將達到18人。他們自己也沒想到的,20年後這家公司成為中國最大的互聯網企業,全球市值第五。

  今天的深圳,擁有華為、招商、平安、騰訊、萬科、正威、恒大7家世界500強企業,吸引20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前來投資。

  實際上,深圳特區“摸著石頭過河”在一開始就釋放出強大的活力和帶動力。1984年,中國決定在深圳之後,進一步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這14個港口城市,逐步興辦起經濟技術開發區。從1985年起,又相繼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開闢沿海經濟開放區。這些試驗田,相繼成為各自區域內對外開放的“高地”和“領頭羊”。

  幾乎每一塊試驗田,都迅速成為國內外投資的熱土。“每一個對外開放的新政策出臺,每一個新成立的自貿區、自貿港,我們海外華僑華人都高度關注。” 俄羅斯華僑華人青年聯合會會長吳昊告訴記者,他身邊的很多朋友專門到上海自貿區等“開放高地”開辦公司、投資興業。“從最早的深圳特區,到後來的開發區、保稅區、綜保區、加工區,再到如今的自由貿易試驗區,正是這些開放高地引領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快速發展。”吳昊表示。

  經驗複製,開放高地遍全國

  改革開放帶來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與國際經貿往來的頻繁。很快,人們發現原有的港口管理體制不便於對接迅速擴張的國際貿易。

  試驗田再多一些、手腳再放開一些——參考國際經驗設立保稅區成為了改革開放的又一個里程碑。

  1990年6月,經中央批准,上海創辦了中國第一個保稅區——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次年,朱鎔基出訪西歐五國,他對外推薦:“中國的保稅區,就是你們的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ZONE!”

  保稅區採取自由貿易和出口加工結合的模式,實行商品、人員、物資豁免關稅和進出口自由,上海迎來一波外貿大潮,世界500強企業英特爾率先入駐保稅區。

  此後,國務院又陸續批准設立了天津港、大連、張家港、深圳沙頭角、深圳福田、福州、海口、廈門象嶼、廣州、青島、寧波、汕頭、深圳鹽田港、珠海保稅區以及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等多個保稅區和享有保稅區優惠政策的經濟開發區。

  如果説特區創立之初,探索的經驗還集中在技術專利等無形資産入股、鼓勵民辦科技企業發展、工資人事制度改革等基礎層面,那麼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以保稅區為代表的“開放高地”探索的經驗,逐漸延伸至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及變更審批、出入境通關及檢驗檢疫流程、“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國際船舶登記制度創新等開放型經濟運行的更深層次。

  “梳理對外開放的進程,我們看到在保稅區的基礎上,中國又進行了自由貿易試驗區探索,特別是自貿區試點兩次擴圍以來,中國對外開放的潮流加速從沿海擴展到內陸。可以説,摸索出適合中國發展階段和發展需求的循序漸進式開放,恰恰是中國的對外開放能夠以最小的社會成本取得卓著成果的關鍵。”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萬喆這樣評價。

  從經濟特區到保稅區再到自由貿易試驗區,為區域經濟注入強大動力。

  天津是中國北方率先開放的城市之一。從1991年設立保稅區,到濱海新區的建立,再到2015年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開放高地”的探索為天津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地不少老人介紹,天津沿海一帶30萬畝鹽鹼荒灘,一度十分荒涼,人煙稀少。如今,這片土地上已經聚集了近7000家外資企業、上萬家內資企業,在這裡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超過140家。設立自貿試驗區後,還實現了功能向河北港口的延伸,使津冀港口形成了“境內關外”的互聯互通。

  “開放高地”如磁石般吸引著國內外的投資者。法國福建工商聯合會會長石忠勝旅居法國多年,2015年底,他果斷來到福建自貿區創辦了福建泊瑞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做起了中法之間的商品貿易。“我生在福建長樂,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成立,大大推動了長樂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華僑在長樂投資興業,自貿區的各種惠利條件、便捷服務更是大大提升了企業的效率。如今,我們公司貨物的進口、通關、提貨真正做到了高效率、高水準。”石忠勝告訴本報記者,往年從法國運回福州的貨品經過各種手續需要20—30日才能提到貨物,現在整個程式下來只需3天,真正實現質的飛躍。

  起點更高,擴大開放不鬆勁

  試準了,果斷推開,再向更深處探索,開闢新的試驗田——40年來,中國對外開放的步履不停。

  眼下,最引人關注的“試驗田”當數海南和深圳前海。

  2018年4月份,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週年大會上,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分步驟、分階段建立自由貿易港政策和制度體系。

  遲福林,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在當天走出會場接受媒體採訪時,難掩激動之情。“真的很激動。為了這個事情,我們期盼了30年。”

  遲福林表示,海南大開放的目標是自由貿易港,這也是一代改革者的海南夢。海南將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在內外貿、投融資、財政稅務、金融創新、出入境等方面探索更加靈活的政策體系、監管模式和管理體制。“海南從建省辦經濟特區之日起,就扮演著我國擴大開放探路者、先行者的角色。海南將以開放為先,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

  再回到改革開放辦特區的起點深圳,新一輪對外開放也在如火如荼進行著。被譽為“特區中特區”的廣東自貿試驗區深圳前海蛇口片區,已成為發展最快、效益最好的區域之一。2017年,片區註冊企業實現增加值2030.26億元,同比增長43.4%。

  “創新就是金錢、創造就是生命、探索才有價值、開拓引領未來,深圳特區40年的寶貴經驗也是前海要傳承發揚的精神。” 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管委會副主任王錦俠對記者説。他介紹,前海著力與其他地區開展對比互補試驗,在貿易投資監管、金融創新、稅制、幣制、法治、人才管理改革等方面展開探索,有望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又一個“代表作”。

  關注中國改革開放的人,始終在緊緊盯著新的“開放高地”。“中國在推進改革開放的道路上總在不停地創新,這是最令人欣慰的。一方面,原有的‘開放高地’升級,新的‘開放高地’不斷增多;另一方面,‘開放高地’形成的經驗加速推廣至祖國其它地方,使全國成為開放式發展的‘高原’,這讓全世界對中國市場更有信心了!”吳昊説。 (記者 王俊嶺)

責編:陳晨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