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2016年、2017年連續兩年下降之後,今年上半年,全球投資總額再次下降41%,處於歷史低位。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對外投資表現如何?日前,商務部發佈前三季度中國對外投資合作情況數據。專家指出,中國企業“走出去”大勢沒有改變,未來還將向更高水準發展。
■ 對外投資合作保持平穩健康發展,逆勢增長實屬不易,同時還呈現結構優化等特點。
■ “一帶一路”沿線投資和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成為我國對外投資合作的亮點。
■ 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大趨勢不會改變,實現與東道國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願望不會改變,促進全球經濟增長、惠及所在國民眾的努力也不會改變。
對外投資逆勢增長
商務部數據顯示,2018年1-9月,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55個國家和地區的4597家境外企業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實現投資820.2億美元,同比增長5.1%。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近日發佈的《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約470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41%,整體水準處在歷史低位。不少分析認為,在一些國家對外國投資監管趨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下降的背景下,我國對外投資取得這樣的局面實屬不易。
商務部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司負責人指出,我國對外投資合作保持平穩健康發展,同時還呈現結構優化等特點。
一方面跨境並購穩步發展。1-9月,我國企業共實施完成跨境並購項目265起,分佈在新加坡、法國、德國等49個國家和地區,實際交易總額433億美元;另一方面非理性投資得到有效遏制。1-9月,對外投資主要流向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製造業、採礦業、批發和零售業,佔比分別為32.8%、16.7%、9.7%和9.2%,房地産業、體育和娛樂業對外投資沒有新增項目。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對本報記者分析,1-9月我國對外投資保持增長,在當前國際背景下,穩定的對外投資對經濟全球化的意義是積極正面的。應當看到今年的增長是在去年對外直接投資大幅下降的情況下實現的。自2016年底我國開始規範對外投資秩序,虛假和盲目投資少了。雖然當前投資增長幅度不大,但都是理性投資的結果。
經貿合作區成投資亮點
在全球跨境投資總體下滑、外部投資環境不利因素累積的大背景下,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合作何以能繼續保持增長?在不少專家看來,這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向外走,“一帶一路”沿線投資和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成為我國對外投資合作的亮點。商務部數據顯示,1-9月,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新增投資107.8億美元,同比增長12.3%,增速比對外投資整體增速高出一倍以上。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成效顯著。截至2018年9月,我國企業在46個國家在建初具規模的境外經貿合作區113家,累計投資366.3億美元,入區企業4663家,總産值1117.1億美元,上繳東道國稅費30.8億美元。
白明認為,“一帶一路”建設潛力空間大,基建項目、産業園區、境外經貿合作區等也為中國企業提供了許多機會。尤其境外經貿合作區是當前我國企業整合資源、抱團出海的有效途徑,借助經貿合作區既能形成企業“走出去”的規模效應和産業關聯,避免要素供給不齊全等問題,也有助於減少企業“走出去”的風險。
向內看,政府部門不斷推進“放管服”改革,為對外投資發展創造條件。去年以來,相關部門明確對外直接投資的負面清單和鼓勵發展類別;今年,商務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先後發佈《對外投資備案(核準)報告暫行辦法》《關於引導對外投融資基金健康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解決制約對外投資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激發企業投資活力。
更注重高水準“走出去”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一些國家出現了以“國家安全”為由加強對外國投資的審查等投資保護主義傾向,這會影響中企“走出去”的大勢嗎?
9月底,由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共同編輯出版的《2017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1582.9億美元,規模僅次於美國和日本,位居全球第三,並連續三年超過同期吸收外資水準;對外直接投資存量18090.4億美元,居全球第二位。
“中國對外投資的快速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産物,也是我國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重要體現。”商務部合作司副司長張幸福説,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大趨勢不會改變,實現與東道國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願望不會改變,促進全球經濟增長、惠及所在國民眾的努力也不會改變。
白明説,從目前形勢看,今年中企“走出去”的態勢基本平穩,不僅“走出去”大勢未變,而且更加強調“走出去”的品質。“‘磨刀不誤砍柴工’,‘走出去’品質提高了,將來投資的好機會不會少。中國已經是對外投資大國,未來更要講究高水準‘走出去’。”他説。
專家同時指出,在當前貿易摩擦背景下,企業看到了多元化投資、多點佈局也是分散經貿風險的重要舉措,但是對於開展對外投資合作的不利因素也要謹慎應對。同時外部環境也對我國企業提升經營管理能力、遵守國際商貿規則、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記者 李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