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中國品質
來源:光明日報  |  2018-11-05 08:48:27

  11月3日,由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主辦的第三屆中國品質獎及提名獎獲獎組織和個人媒體對話會在北京舉行,同時,“講好品質故事引領創新發展”主題宣講活動也宣佈啟動。媒體對話會上,這些獲獎組織和個人分享了各自開展品質工作的經驗與體悟。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中國品質?中國品質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剛剛獲得第三屆中國品質獎及提名獎的大國工匠們給出了回答。

  無處不在的品質

  作為我國品質領域的最高榮譽,第三屆中國品質獎共有9家組織和1名個人獲獎。獲獎組織為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江蘇陽光集團有限公司、敦煌研究院、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小學校、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總體氣動部總體佈置班組,獲獎個人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技師潘玉華。此外,還有71家組織和9名個人獲得提名獎。

  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統計,這些獲獎者涉及19個行業。這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人們對高品質的追求滲透在社會的各行各業,品質無處不在。

  對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譚旭光而言,品質就是不斷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我們企業要不斷滿足客戶和社會對我們提出的新要求。比如20世紀主要是追求可靠性,21世紀主要追求低耗、環保”。

  作為我國教育領域第一個中國品質獎獲獎組織,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小學校校長劉希婭説,品質就是要“讓孩子們學得更好,並且能夠適應未來的人才需求”。

  在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看來,品質就是“用這個時代最好的技術、最好的管理來真實完整地把敦煌遺産保護下來,傳承給下一代”。

  在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總體氣動部總體佈置班組科室主任王勤超看來,品質就是“要讓飛行員願意飛,乘客願意坐”。

  在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的醫生看來,品質就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生存率和長期預後。

  在潘玉華看來,品質就是“絕不把問題産品流向下一道工序”,是“不斷學習標準、制定標準、運用標準、完善標準的漫漫長路,一步一步留下堅實的腳印”。

  “要讓中國製造受到全球的尊重,企業必須把品質視為生命。”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品質總監施清清説。

  文化支撐的品質

  “如果一個企業沒有深入人心的品質文化,想長期保證品質是不大可能的。”第三屆中國品質獎提名獎獲獎組織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董建軍説,品質文化並非一蹴而就,需要長時間的實踐和積累。他説,他們秉承“好人釀好酒”的品質文化,所謂好人,就是要有工匠精神,把細節做到極致,而要形成品質文化則需要長期的堅守。

  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自明認為,品質文化和工匠精神需要像基因一樣固化並傳承下去。中鐵大橋局的品質文化始自20世紀50年代修建武漢長江大橋,“在那時候第一代大橋人就深深打下品質的烙印,一代一代傳承下來”。他説,他們每次制定發展計劃、中長期發展戰略,都會把品質和創新寫進去。如今中鐵大橋局已修建2600多座各種類型的橋梁,沒有一座發生品質事故。

  如果説中鐵大橋局的橋梁設計者和建築者是現代工匠的代表,那麼,景德鎮的陶瓷藝人是古代工匠在歷經千年傳承後的新生。“景德鎮自古以來對品質有一種深深的敬畏。”第三屆中國品質獎提名獎獲獎組織景德鎮澐知味陶瓷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朱筱平介紹,他們的品質文化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毛病不過手,一手壓一手,下手管上手。“景德鎮陶瓷傳承1000多年,工序從來沒有斷過”。

  創新驅動的品質

  品質需要文化和精神的支撐,也需要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的推動。

  在媒體對話會上,江蘇陽光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麗芬分享了智慧製造是如何跟品質結合起來的。江蘇陽光是一家紡織企業,“大家聽到紡織可能覺得是傳統産業,加工技術也比較傳統和落後。其實不然,智慧製造正滲透進紡織領域。”她舉例介紹,傳統的紡織染色配方通過手工實現,現在通過大數據技術建立智慧配方中心,可以在短時間內做出精準染色配方,提升紡織品品質。

  與陳麗芬一樣,劉自明也深感科技在品質提升中的作用。現在的橋梁工程技術含量越來越高、施工難度越來越大,很多項目需要研發特種裝備才能保證工程品質。“我們將研究橋梁工程建造的智慧化和橋梁工程投入使用之後的智慧化服務,並進一步提升企業標準,促進高品質發展。”劉自明説。

  作為第三屆中國品質獎個人獎的唯一獲獎者,潘玉華在一線技術崗位工作了20多年,把創新融入整個團隊,培養出許多技術能手。“在生産過程中,我們和工藝、技術人員協同創新共同提高産品品質,同時不斷總結歸納先進的工作方法,推陳出新,達到品質有效提升。”她説。

  品質呼喚創新,創新呼喚勇氣。俗話説行行出狀元,“不管從事哪個行業,我們都要不斷超越自己,完善自己。”潘玉華向年輕人呼籲。(記者 陳海波 通訊員 馮浩)

責編:陳晨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