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1月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産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資管新規意見稿”)發佈以來,已經過去了整整一年,存量規模超20萬億元的銀行理財正在悄然生變。在資管新規意見稿的影響下,保本理財逐步退出市場、凈值型理財和結構性存款則出現大幅增長、理財子公司加速建立。但與之對應的則是,銀行理財業務收入下降、中小銀行在理財子公司建設中先發優勢不足等問題。
歡欣 産品結構優化升級
此前被各家銀行作為攬儲利器的保本理財産品已經逐步退出市場,據融360最新監測數據顯示,2017年11月保本理財佔比為32.33%,自2018年4月開始持續下降,10月保本理財佔比為26.15%,近一年下降了6.29個百分點。相反,凈值型理財和結構性存款則出現大幅增長。
過去凈值型理財一直不受投資者青睞,原因是“沒有固定的收益率,凈值有漲有跌,産品存在虧損的可能”。但在打破剛兌的新監管形勢下,理財産品向凈值化轉型已經成為不可逆的趨勢。反映到數據來看,凈值型理財産品10月發行量已從1月的120款以內增長至200款以上。
而理財産品整體月度發行數量呈現縮水趨勢,今年10月,理財市場整體發行數量僅有9330款,降至1萬款以下。
此外,允許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也給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升級轉型提供了契機。今年4月27日,《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産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正式落地。資管新規指出,商業銀行應設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開展資産管理業務,而10月發佈的《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則提出了更多具體要求,在投資和銷售方面均放款標準,助力銀行加快設立理財子公司。
銀行設立子公司或專營機構正提速,除招商銀行、華夏銀行等股份制銀行表示要成立理財子公司,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4家國有大行也加入到理財子公司“預備軍”陣營中。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共有19家銀行擬設理財子公司。
在融360分析師楊慧敏看來,資管新規下,銀行理財和其他資管産品站在了同一個競爭水準線上,加之理財子公司設立後,銀行理財的發行和銷售政策更有放鬆,未來有能力的銀行將會積極發起設立理財子公司,同時加強權益類投研能力的建設,利用政策紅利加快理財業務的轉型。
陣痛 理財業務收入普降
與理財産品結構優化升級對應的則是銀行理財業務收入普降,從各大銀行2018年三季報數據中也能一窺資管新規意見稿帶來的影響,記者注意到,儘管各家銀行披露的數據口徑不同,但三季度銀行理財業務收入均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五大國有行中,中國銀行前三季度手續費及佣金凈收入為685.18億元,同比2017年的699.01億元減少13.83億元,下降1.98%。建設銀行副行長張立林此前也在公共場合表示,理財收入出現階段性下降是正常現象,整個資管新規所體現的導向是朝著更有序、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除國有大行受資管新規“波及”外,中小銀行的手續費及佣金凈收入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8家上市股份制銀行中,浦發銀行、華夏銀行、民生銀行、中信銀行4家股份制銀行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浦發銀行下滑較為明顯,從2017年前三季度的355.51億元下降至今年同期的299.71億元,同比降幅達15.7%。華夏銀行、民生銀行、中信銀行同比分別下降5.48%、0.03%、4.7%至130.31億元、361.67億元、326.04億元。
區域性中小銀行的表現則更為乏力,在15家已上市的區域性中小銀行中,僅有4家銀行的手續費及佣金凈收入呈上升趨勢,其餘11家銀行步入下行區間,其中無錫銀行、張家港農商行以及成都銀行降幅都超過30%,無錫銀行降幅最高,較2017年末下降45.24%,成都銀行較2017年末下降32.21%,張家港農商行較2017年三季度同期下降32.46%。無錫銀行在三季報中披露,該行收入下降是由於理財業務收入減少。成都銀行也表示,造成該項收入變動的主要原因是銀行卡、理財及投資銀行業務手續費收入下降所致。
楊慧敏進一步指出,理財的業務模式之前從中賺取利差,而資管新規後,理財業務逐漸回歸資管本質,“受人之托,代人理財”,所以理財的業務模式轉為收取管理費。且理財産品的多層嵌套、投資非標、資金空轉等都受到了限制,從而造成了理財業務收入的減少。
挑戰 小型銀行或將退出理財市場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明確未來銀行理財銷售主體並不再是銀行,而是銀行控股或者全資控股的銀行理財子公司,這意味著,理財子公司業務將完全和銀行本身的業務分開,子公司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這將對子公司人才建設和投研體系建設産生較大考驗。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對於理財業務較強的城商行和農商行來説,未來佈局理財子公司也是大勢所趨,而那些理財實力較弱的城商行和農商行,也不會花費太多去成立理財子公司或者拿不到理財子公司的牌照,最終極有可能退出理財市場。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不管是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還是城商行,理財子公司與母行分支機構在銷售管理、利益分配等方面,也需要更多協調。此外,從執行層面看,對中小銀行而言,人才引進、系統搭建等方面都還需要進行更加充分的準備。對規模較小的城商行、農商行來説,無論是業務規模和人才儲備等方面都不支持成立理財子公司,這些小型銀行理財業務發展將面臨較大變數。制度障礙突破之後,真正要釋放改革紅利並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普益標準研究員于康預測稱,“需要注意的是,因為理財子公司籌建和開業兩個階段所給予的反饋調整時期都較長,因此預期短期內較難真正落地。考慮到政策描述的時限範圍以及銀行的調整準備期,理財子公司最快也需在明年春節後落地”。“銀行應正確處理表外融資與表內融資的關係,積極引導影子銀行向好的方向發展,在符合監管要求和風險防控的前提下適當保留表外融資,增加企業的融資渠道;順應監管需求、立足服務實體經濟,壓縮同業鏈條與規模,助力資金‘脫虛向實’。”于康説道。(記者 崔啟斌 宋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