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引領高品質發展
來源:人民日報  |  2018-11-29 08:41:51

科技創新引領高品質發展(中首)(資訊)(財智推薦)

中國中車研製生産的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復興號”動車組。 資料圖片

  改革開放40年,是中國軌道交通裝備業發展速度最快、科技創新成果最豐富的40年,中國軌道交通實現了從追趕到超越的轉變。推動轉變的核心動力,來源於改革開放的政策,推動了各行各業解放生産力,軌道交通裝備行業在這一宏大背景下取得了突破性的進步;來源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論斷,促進了軌道交通裝備業迸發出生機與活力。

  科技創新的方法論和系統思維

  中國軌道交通裝備的科技創新戰略,核心思想是“追趕、超越”,核心手段是自主創新,方法論可以濃縮為八個字:明志篤行固本培元。

  明:認清大勢,市場導向——市場是創新的原動力。首先,深研市場規律,找準需求痛點。研製了適應高寒、高溫、高原、高濕、強風沙的譜係化高速列車産品,極大地提升了運輸效率和社會效益。二是結合産業特點,優選創新目標。加速推進鐵路貨運技術發展,大秦線年運量達到4.45億噸,組合列車的控制方式實現無線同步操縱,運煤專用貨車載重由60噸級提升到80噸級。三是融合經濟性、先進性、可靠性、差異性、前瞻性、顛覆性六大要素,提高創新效率,為社會提供更加安全、便捷、智慧、綠色、舒適、多元、經濟的出行服務和體驗。

  志:志存高遠,達成目標——集中力量攻克重大創新目標。歷次重大項目的創新實踐表明,創新要突破,必須強力組織,集中力量,合力攻堅。和諧號CRH380A新一代高速列車就是齊心合力辦大事的結果。一是選定技術攻關目標,優化頂層設計。確定了九大關鍵技術和十大配套技術,明確了具體負責機構。二是組建高效研發團隊。打造以中車研發人員為基本力量,62家單位參與的高效創新團隊。三是實現技術成果産品化,形成了完整的産業鏈,核心部件如車體、轉向架、牽引制動系統等中車製造,同時培育了一支國産化供應商隊伍。

  篤:堅持不懈,創新超越——發力於集成創新,實現後發優勢。“追趕、超越”意味著先緊跟不掉隊,實力增長到一定階段,再發力超越,爭取領先。復興號動車組是在CRH380系列動車組技術平臺基礎上,首次以中國標準為主導,製造的時速350公里的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動車組從啟動研發到最終定型,整整五年時間,歷經503項倣真計算,5278項地面試驗,2362項線路試驗。復興號動車組的問世,標誌著中國鐵路技術裝備達到了領跑世界的水準。

  行:知行合一,開放多元——建立開放多元的創新共贏機制。一是開放,中國中車積極向全社會提出創新需求,除了國家級重大項目對外開放外,很多具體項目也主動開放。二是多元,包括參與主體多元與參與方式多元。按照市場化的思維,讓各創新主體以最經濟的研發方式參與。三是協同,包括企業之間的協同、産學研之間的協同和産業鏈之間的協同。四是共贏,重大創新項目聯合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及用戶形成創新共贏體,從而快速打通從基礎理論研究、關鍵技術研發,到新産品研製、成果推廣應用的技術創新鏈。

  固:鞏固根基,能力提升——持續強化創新能力建設。一是理念創新。高鐵引進過程中確定了“先僵化,再固化,後優化”的路線,每花1元錢引進技術,就再花3元錢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從而跳出“引進再引進”怪圈。二是體系創新。建設科技創新決策體系、內部規則體系、組織體系、支撐體系,形成“開放、協同、一體化、國際佈局”的科技創新大體系。三是分層創新。依託國家級研發機構突破核心技術,開發戰略性新産品,研究基礎性、前瞻性技術與共性技術;依託企業技術中心,面向市場進行産品研發和産品實現。四是平臺創新。建立整機、系統、部件“三級産品技術平臺”,做到“探索一代、預研一代、研製一代、生産一代”,産品高端形成品牌高端,品牌高端産生品牌溢價,引領行業技術發展。

  本:標準為本,行業引領——打造中國標準,掌握話語權。世界上,國際巨頭長期主導IEC、ISO、UIC相關軌道交通領域國際標準。中國中車致力於打造中國標準,讓中國標準和其他標準一樣,成為行業的世界通用標準。復興號CR400AF/BF型動車組是完全按照中國標準研製的動車組,目的就是建立動車組的中國標準體系,採用標準或技術文件134項,其中有101項是中國人自己的標準,佔75.4%。復興號動車組的功能標準和配套軌道的施工標準均高於歐洲標準和日本標準,形成了中國自己的標準體系。

  培:培育沃土,加速成長——充分激發科技人員和各類創新主體的創造性。首先,體系是基礎。中車重點開發了面向全球的一體化人力資本管理體系。其次,培養做支撐。實施了以高級項目為引領的國際化人才培養工程,推行“721”人才培養模式(70%來自實踐的學習,20%從他人身上學習,10%來自常規的培訓)。第三,使用是目的。在中車,人們把頂尖科研人才尊稱為“科學家”,目前有7位是突破核心技術的領軍人物。中車擁有約23000名科研人員,其中35歲以下的佔70%。

  元:抱元歸一,中車力量——凝聚創新的強大精神力量。伴隨中國軌道交通一百年的發展歷史,中車人骨子裏就凝聚著振興民族工業的報國情懷,傳承著建設美好生活的紅色基因。在進入新時代的今天,集中體現為“産業報國、勇於創新、為中國夢提速”的中國高鐵工人精神。

  科技創新對社會的貢獻

  科技創新促進了品質提升。中國高鐵在運行速度、安全性、舒適度等技術性能指標方面達到世界先進水準,投入運營11年來,中國動車組平均故障率低於每百萬公里0.43件(世界通用標準是不高於2件),促進了我國鐵路的提速提質。

  科技進步促進了行業繁榮。提升了軌道交通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復興號”動車組以時速350公里運行時,人均百公里能耗3.64度電,相當於飛機的1/4、大型客車的1/3。提升了軌道交通裝備現代化水準。動車組技術、重載技術、城軌地鐵技術均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提升了市場需求空間。1995年,全國擁有城市軌道交通的只有北京、天津、上海三個城市,總里程70公里。到2017年底有34個城市開通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到5033公里。

  自主創新促進了産業增長。實現了新舊動能轉換,形成了完整的産業鏈。行業龍頭中國中車躋身世界500強,動車組國産化率從引進之初的30%提升到90%以上。打破技術壟斷,零部件和整機價格大幅下降,如絕緣柵雙極型電晶體(IGBT)國産化後,競爭對手降價幅度達到70%。

  建設交通強國的思考和建議

  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機遇要有主動搶抓意識。智慧交通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即將迎來大發展的時刻;技術跨界融合越來越緊密,互聯網産業和傳統製造業技術相互融合的步伐不斷加快;顛覆性的黑科技不斷涌現,正在創造新産業、新業態,中國軌道交通裝備需緊跟科技發展趨勢,進一步加強追蹤和研究,努力為交通強國提供方案。

  國家層面要對自主可控有戰略性安排。針對軌道交通裝備一些尚需從國外進口的領域,建議國家進一步加大力度,支持企業推進自主化和産業化;進一步明確政策,鼓勵用戶積極使用國産化替代産品;大力推進工業強基工程,提升工業基礎能力。

  要進一步營造激勵創新的環境和機制。對於基礎性、前瞻性技術及相關實驗室建設投資,國家在考核、評價、分配機制上應予以政策考慮;激勵制度安排要把企業科技創新投入和産出績效作為重要內容,建立獎優罰劣的長效機制;建立創新容錯機制,為企業經營者和科研人員創造更為寬容的環境。

  人才隊伍建設要引起高度關注。大力支持國企探索營建能夠激發活力、釋放潛能、激勵到位的科技人才培養、引進、開發、激勵、考核等機制;大力支持國企加強領導班子和其他領導人員分類分層管理制度建設,加快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加強國際化人才、法律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大力支持國企探索勞動用工制度改革,在工匠培養、産業體系建設、成長平臺搭建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作者為中國中車黨委書記、董事長 劉化龍)

責編:陳晨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