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為什麼長這樣
來源:經濟日報  |  2019-01-11 08:56:52

微信為什麼長這樣?(中首)(企業)(財智推薦)

上圖 在2019微信公開課展區,觀眾在現場體驗掃碼自助結賬。

下圖 在2019微信公開課展區,觀眾在現場體驗人工智能分診。

  從個人用戶角度來説,微信希望成為每個人最好的朋友;從平臺角度上來説,微信希望成為一個讓創造價值者實現價值的市場——這就是微信的夢想。

  微信只是守住了一個好産品的底線,居然就與眾不同了。很多産品不把自己當産品看待,也不把用戶當用戶看待,微信做到了這兩點。

  從1月9日19點45分到23點35分,除了兩次10分鐘的短暫休息,騰訊微信事業群總裁、有“微信之父”之稱的張小龍在2019微信公開課Pro“微信之夜”上狂講了210分鐘。張小龍有備而來,他半開玩笑地表示:“在晚上講,超時的空間很大。”

  微信公開課是一年一度微信生態集體亮相的“大日子”。今年微信公開課上最新披露的數據非常驚人,2018年每天有10.1億用戶登錄微信,其中55歲以上的月活躍用戶約有6300萬;日發送微信消息450億條,較2017年增長18%;每天音視頻通話次數達4.1億次,較2017年增長100%。

  不過,真正讓張小龍發表“史上最長公開演講”的原因卻不在於此。真正的理由在於兩點。

  其一,8歲的微信剛剛發佈了7.0版本。從“啟動頁像中老年表情包”到“UI太刺眼”,從“好看”到“強提醒”……“5億人吐槽,1億人想教我怎麼做産品。”張小龍説。

  其二,2018年8月份,微信日登錄量超過10億用戶。張小龍説:“這是一個特別大的里程碑。10億用戶通過同一個手機APP社交、支付、閱讀……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

  210分鐘,“微信之父”似乎想解答用戶、開發者和商家對於微信的一切疑問,這也是他首次在公開場合系統闡釋微信的底線、動力、邏輯乃至夢想。他真正想回答的問題是,每天被打開10億次的微信,為什麼會長成現在這個樣子?

  好産品的“底線”

  如果微信是一個人,它一定是你的好朋友。如果你每次和好朋友説話,他臉上都貼著一張廣告,一定要撕下來才行,誰會樂意呢?

  張小龍用了很大篇幅來講述他心目中好産品的標準以及微信如何向這樣的標準靠攏。在他看來,好産品來自兩方面的堅持,一是原則,二是動力。

  “很多手機應用喜歡在春節這種喜慶的日子裏把圖標和介面變成紅的、黃的,好像番茄炒蛋一樣。微信不會這麼做。”張小龍用這個例子來説明為什麼微信被很多人看作手機應用裏的一個“異類”。

  “微信只是守住了一個好産品的底線,居然就與眾不同了。很多産品不把自己當産品看待,也不把用戶當用戶看待,微信做到了這兩點。”

  什麼是好産品?張小龍認同迪特·拉姆斯提出的好産品十大原則:創新、有用、優美、易用、含蓄、誠實、經久不衰、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不浪費太多資源、少即是多。

  基於同樣原則,微信也拒絕開屏廣告。“PC時代瀏覽量最大的頁面是什麼?答案是IE瀏覽器的404頁面。微軟為什麼不在這個頁面放廣告呢?同樣道理,為什麼微信的啟動頁總是一個人看著地球,而不是一個開屏廣告?”張小龍解釋説:“微信8年了,如果微信是一個人,它一定是你最好的朋友,所以你才願意花那麼多時間在他身上。如果你每次和好朋友説話,他臉上都貼著一張廣告,一定要撕下來才行,誰會樂意呢?這是我們不希望做的事情。”

  微信是一個10人小團隊做出來的産品。張小龍認為,微信在一開始做對了兩件事。一是沒有通過手機通訊錄或者手機QQ批量導入好友,而是讓用戶手工一個個挑選;二是沒有在産品自然增長前就“強推”它。“微信面世前5個月,我們一直在觀察用戶願不願意自發推廣它。如果一個産品不能獲得自然增長曲線,再怎麼推廣也沒有意義。”

  這就是張小龍心目中微信的原動力。

  “一是堅持做一個好的、與時俱進的工具。”張小龍坦言,自己很清楚在當前的商業環境下,用戶對強迫式體驗容忍度很高,“人們會認為開屏廣告、系統推送、誘導點擊這些都是正常的,但微信的底線是,要當一個可以陪伴人很多年的好工具,其他內容放棄才好”。

  “微信的第二個原動力是讓創造者體現價值。”微信上線第二年就推出了微信公眾平臺。張小龍説:“當時我們的邏輯是,短信時代有眾多廠商的服務是通過短信來觸達用戶的,如果微信取代了短信,那麼也得提供相應的能力覆蓋這個需求。”但和SP時代滿天飛的垃圾短信不同,公眾平臺的模式基於訂閱,也就是只有用戶許可,廠商才能發送信息。“通過公眾平臺,信息觸達替換了信息不對稱,好的服務更容易連接客戶,通過口碑獲得生意。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我們希望讓創造價值的人體現價值,小遊戲、公眾號、小程式,都是基於這樣的邏輯。”

  “一個好的産品有自己的使命,我很慶倖,這麼多年過去了,微信的原動力從來沒有變過。”張小龍説。

  連接的效率

  微信認為,互聯網不應該讓人們把除了吃喝拉撒外所有的時間都花在手機上。放下手機,多和朋友見見面也挺好。這就意味著,微信要提供更高的連接效率,包括線上和線下

  3年前,你每天花多長時間刷朋友圈,現在呢?

  張小龍的回答是:“雖然大家的好友變多了,但用在看朋友圈上的時間基本沒變化,都是每天半個小時。大多數人發現朋友圈刷不完,都會粗略看,快點刷。我們當然有辦法讓用戶停留更長時間,但這只會讓用戶不舒服,因為他的社交效率降低了。一旦發現有社交效率更高的地方,他就會走。”

  張小龍在演講中用了大量篇幅講述他對微信改版的思考。其核心是兩大關鍵詞,“連接的效率”和“社交的壓力”。一切新功能的出現都基於這兩大邏輯。張小龍説:“互聯網不應該讓人們把除了吃喝拉撒以外所有時間都花在手機上。微信曾在啟動頁上寫過,放下手機,多和朋友見見面,這個想法現在也沒有變。”這就意味著,微信要提供包括線上和線下在內的盡可能高的效率。

  小程式就是微信提高效率的選擇。2016年12月份,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上預告微信小程式將上線。他坦言自己心裏沒底,“發佈的當天晚上,我們甚至在討論小程式有幾種死法”。如今,小程式已經覆蓋超過200個細分行業,服務超過1000億人次用戶,年交易增長超過600%。

  張小龍表示,小程式呈現的效率還可以更高。“比如搜索一個航班號,應該直接彈出小程式的搜索結果,而不是彈出一個小程式。我希望搜索能夠深入小程式內部,比如資訊網站可通過小程式提供新聞,用戶可以直接搜索到某篇新聞。小程式也需要一個完善的評價體系,比如一個人通過搜索小程式購買家鄉的土特産,如果發現朋友買過並給了好評,就會很放心。”

  “強提醒”的出現同樣是為了效率。在張小龍看來,強提醒的功能不應僅僅體現在日程提醒上,其更重要的作用是提供比關注公眾號或者調出小程式更加輕量而有效率的連接。“我們做強提醒的目的是更多地覆蓋線下場景。比如,在一個餐廳排隊,不用關注它的公眾號或者掃它的小程式,只要掃一個二維碼就可以獲得一個關於排隊的強提醒。在線上包括小程式裏同樣可以設置強提醒,用戶可以告訴手機,‘如果發生什麼事就授權你提醒我一下’。”

  社交的“壓力”

  人們在朋友圈裏發的都是好的狀態,但不是真實的狀態,因此微信正在思考如何提供一個更放鬆的自我表達方式。於是,“視頻動態”和“好看”應運而生

  張小龍將朋友圈形容為一個“廣場”。“它開創了一個新的社交場所。打個比方説,你每天從一個廣場走過,看到人們三五成群地聚在不同地方,你可以停一下和他們聊幾句,或者只是聽聽。當你走過整個廣場,幾乎可以知道所有朋友在做什麼、説什麼。當你花了半個小時刷朋友圈,實際上就完成了一個高效率的線上社交。”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效率,如今有7.5億用戶每天進入朋友圈十幾次,朋友圈的瀏覽次數也突破了100億次/天。但社交也會給人們帶來壓力。張小龍甚至頗為“冷酷”地表示,“在社交中,人必須體現出對群體的價值,所以表達時帶有一些誇張的色彩是必須的。這個習慣持續到現在,就是大家會在朋友圈裏發一些很誇張的關於旅遊的照片”。聽眾一片大笑。

  “你在朋友圈裏説的每一句話,都是希望別人接受你對自己人設的設定。朋友圈為什麼不能只發文字?因為拍照是容易的,如果你想讓人們以最方便的方式推廣自己的人設,就要提供最簡單的工具。”張小龍坦言,“人們在朋友圈裏發的都是好的狀態,但不是真實的狀態,因此我們正在思考如何提供一個更放鬆的自我表達方式”。

  基於這一考慮,“視頻動態”和“好看”應運而生。

  “視頻動態”被微信定義為“一個新的更輕鬆的社交模式”。張小龍表示,“拍攝視頻本身並不是需求,分享才是。我們可以通過社交化的設計,讓用戶通過視頻獲得社交的回報和好處。為了讓大家有勇氣發視頻,視頻發佈按鈕上甚至寫的是‘就這樣’3個字,也就是説,隨便拍拍或者胡亂瞎拍都可以。如果説朋友圈是讓大家通過最美好的一面得到朋友認可,那麼視頻動態就是希望大家通過展現最真實的一面同樣得到朋友認可”。

  “好看”又為什麼會“好看”?張小龍坦言,這幾年,公眾號閱讀量越來越大,可來自朋友圈的分享越來越少。“這很正常。因為朋友圈推薦文章,更多是通過轉發來代表自己的意見,強化自己的人設。但朋友圈每天只有半小時,朋友發的照片優先級遠遠高於閱讀,你的朋友越多,你就越要優先處理社交需求。”

  不過,基於社交推薦的內容閱讀仍有意義。張小龍認為,通過社交推薦來獲取信息“符合人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接納的新信息多半來自朋友推薦。而且如果周圍的人都説好看,你沒去看,你也會覺得自己落伍了。”另一個原因在於,社交系統本身的糾錯能力對人們的信息獲取具有本質性意義。“如果只是通過機器推薦閱讀,就會不斷強化對某個單一方面的認知。比如,如果你一直買一個品牌的保健品,程式就只會一直推薦給你這個保健品的信息。不過,你的社交關係可能會告訴你其他的選擇,這就是社交關係強大的地方。”

  微信的明天什麼樣?張小龍沒有給出定義式的答案,不過他講述了一些細節。比如,他對人工智能的審慎態度;即將優化卡包;在未來加了美發師或者4S店小哥的微信,對話方塊底下會出現類似公眾號的服務選項;甚至在今年春節,企業可以申請專屬紅包皮在節日期間使用。

  這還不是全部。更多關於微信明天的暢想似乎更有“情懷”。張小龍説,“互聯網的出現加速了時代更迭。找到和面對未來的需求,才是微信在擁有10億用戶時該做的事情”。

  張小龍重復了“微信的夢想”,這與微信的原動力別無二致。“從個人用戶角度來説,微信希望成為每個人最好的朋友;從平臺角度上來説,我們希望成為一個讓創造價值者實現價值的市場。”

  “能夠帶領團隊做出一個10億級別的産品當然很有成就感,但更難得的是大家把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帶入了産品,並且成為這個産品的價值觀。”張小龍最後引用了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的臺詞:“萬物之中,希望至美。”

  他沒有説出的下半句是:“至美之物,永不凋零。”(圖文:陳靜)

責編:陳晨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