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港澳廣深城市定位落定
來源:北京商報  |  2019-02-19 09:02:20

  2月18日,備受關注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正式發佈。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綱領性文件,《規劃綱要》首次對灣區四座中心城市的定位予以明確,並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産業升級發展和對外開放深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指導要求。專家認為,未來還應出臺更加具體的路線圖和時間表,確保灣區建設目標不打折扣、穩步落地。

  構建多中心城市群

  《規劃綱要》指出,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增強對周邊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副院長陳廣漢指出,與長三角城市群的單中心和京津冀城市群的雙中心相比,粵港澳的顯著特點是多中心發展。

  根據《規劃綱要》,香港將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國際資産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

  澳門將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廣州將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深圳則要發揮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努力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左小蕾表示,所謂灣區,都有自己的特點,利用城市自己的優勢形成。例如,紐約是金融中心,日本東京汽車、機械製造發達,也是貿易運輸口岸,美國加州的特點則是創新,即以矽谷為代表的新興産業。

  “而粵港澳則綜合了上述三個地區的特點。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深圳是創新發展的高地,整個珠三角地區製造業非常集中,貿易方面也非常好。”左小蕾向北京商報記者分析,“在這樣的基礎上,如果能夠按照規劃順利推進,粵港澳灣區的前景是非常可觀的。”

  公開數據顯示,粵港澳大灣區擁有300余個産業集群。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GDP總量破10萬億元。2018年,廣東省的GDP總量超過9.7萬億元。

  首經貿大學産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及認為,從區域經濟發展規模上看,粵港澳水準接近,總量可觀。而在體制上,廣東尤其是深圳,向來是改革先行區,而香港、澳門本身就跟國際市場體制接軌,因此三地協同發展的趨勢會更加明朗,穩定性更好。

  《規劃綱要》提出,發揮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引領作用,統籌珠三角九市與粵東西北地區生産力佈局,帶動周邊地區加快發展。陳及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灣區建設本身將會成為改革試驗區,為下一步國內經濟發展提供創新樣板。

  打造一小時交通圈

  基建提速,灣區發展才能提速。一個體量龐大、涵蓋三地的大灣區建設,離不開便捷高效的基礎設施聯通。實際上,就粵港澳三地已有的港口、機場設施而言,數量和規模均處於國內領先水準。

  因此,如何發揮三地優勢的集聚效應,成為大灣區建設中需要統籌考慮的問題。根據港、澳、廣、深四大中心城市的不同定位,《規劃綱要》在“建設世界級機場群”中提出,將鞏固提升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航空管理培訓中心功能,提升廣州和深圳機場國際樞紐競爭力,增強澳門、珠海等機場功能,推進大灣區機場錯位發展和良性互動。例如,將依託香港金融和物流優勢,發展高增值貨運、飛機租賃和航空融資業務等。支持澳門機場發展區域公務機業務。

  不過,與世界級大灣區相比,目前粵港澳三地內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方面依然存在明顯差距。粵港澳大灣區東西兩岸正在通行的主要幹道僅有建於1997年的虎門大橋和去年10月剛剛通車的港珠澳大橋。

  對此,《規劃綱要》提出,要以連通內地與港澳以及珠江口東西兩岸為重點,構建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和高等級公路為主體的城際快速交通網絡,力爭實現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

  具體來説,未來將編制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完善大灣區鐵路骨幹網絡,加快城際鐵路建設,有序規劃珠三角主要城市的城市軌道交通項目。加快深中通道、虎門二橋過江通道建設。創新通關模式,更好發揮廣深港高速鐵路、港珠澳大橋作用。

  同時,在促進人員貨物流通便利化方面,未來將推進大灣區城際客運公交化運營,推廣“一票式”聯程和“一卡通”服務。構建現代貨運物流體系,加快發展鐵水、公鐵、空鐵、江河海聯運和“一單制”聯運服務。

  此外,在信息基礎設施、能源安全保障等方面,《規劃綱要》還提出了具體措施。例如,未來將共同推動大灣區電子支付系統互聯互通。增強通信企業服務能力,多措並舉實現通信資費合理下降,推動降低粵港澳手機長途和漫遊費,並積極開展取消粵港澳手機長途和漫遊費的可行性研究,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基礎支撐。

  産業迭代瞄準高附加值

  “目前國家對大灣區建設的重視表明,我們正在探索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為經濟體制深化改革尋找平臺。”陳及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産業結構是不斷變遷的。以珠三角為例,以前是從港澳臺引入的傳統製造業,未來調整則是基於創新的現代製造業和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灣區的探索對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以及為國內提供發展樣板都有積極意義。”

  針對三地的製造業升級,《規劃綱要》提出,依託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科研資源優勢和高新技術産業基礎,將聯合打造一批産業鏈條完善、輻射帶動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

  具體而言,將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等發展壯大為新支柱産業,在新型顯示、新一代通信技術、5G和移動互聯網、蛋白類等生物醫藥、高端醫學診療設備、基因檢測、現代中藥、智慧機器人、3D列印、北斗衛星應用等重點領域培育一批重大産業項目。

  而在産業的區域分佈上,以珠海、佛山為龍頭將建設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産業帶,以深圳、東莞為核心將在珠江東岸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等世界級先進製造業産業集群。同時,《規劃綱要》支持香港在優勢領域探索“再工業化”。

  陳及指出,通過《規劃綱要》可以對灣區的資源配置進行調整,避免出現同質化競爭。實際上,不論是廣東還是香港、澳門,都有重新進行産業配置的客觀要求。“灣區的一體化建設可以為澳門的産業多元化發展提供機遇。而對於出現部分産業空心化的香港來説,也可以利用灣區産業的升級改造,發揮金融、航運、信息領域的優勢,重新完善自己的産業體系。”

  而這一點在“構建現代服務業體系”的表述中也得到了集中體現。《規劃綱要》提出,將充分發揮香港影視人才優勢,推動粵港澳影視合作,加強電影投資合作和人才交流,支持香港成為電影電視博覽樞紐。同時,鼓勵粵港澳共建專業服務機構,促進會計審計、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管理諮詢、檢驗檢測認證、知識産權、建築及相關工程等專業服務發展。支持大灣區企業使用香港的檢驗檢測認證等服務。

  此外,大灣區還將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和國際化創新平臺,支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要科研機構和重大創新平臺在大灣區佈局建設。依託香港物流優勢,《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香港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應用技術、紡織及成衣、資訊及通信技術、汽車零部件、納米及先進材料等五大研發中心以及香港科學園、香港數碼港建設。

  左小蕾認為,《規劃綱要》的出爐邁開了灣區建設的第一步,接下來要特別小心的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避免“一擁而上”。未來還應該出臺更加具體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對具體實施過程加以明確,朝著《規劃綱要》提出的目標方向穩步推進。

  “一帶一路”重要支撐區

  除密切內地與港澳之間聯繫,推動國內經濟發展外,根據《規劃綱要》,粵港澳大灣區還將進一步推動我國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構築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接融匯的重要支撐區。

  陳及表示,儘管廣東在全國經濟體制改革中處於先行地位,但是與香港、澳門相比,與國際市場規則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而這一問題,恰恰是需要通過大灣區建設去解決的。“目前我們在司法、關稅等方面要進一步完善,與國際接軌,而灣區的一體化,實際上就是為未來經濟與國際一體化做準備。”

  在“一國兩制”下,粵港澳社會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分屬於不同關稅區域,市場互聯互通水準有待進一步提升,生産要素高效便捷流動的局面尚未形成。因此,《規劃綱要》提出,要“提升市場一體化水準”和“攜手擴大對外開放”。

  具體來看,在市場一體化方面,具體將從投資便利化、貿易自由化和人員貨物往來便利化三方面發力。未來,將落實內地與香港、澳門CEPA系列協議,推動對港澳在金融、教育、法律及爭議解決、航運、物流、鐵路運輸、電信、中醫藥、建築及相關工程等領域實施特別開放措施,研究進一步取消或放寬對港澳投資者的資質要求、持股比例、行業準入等限制。

  而在對外開放方面,三地將著力打造“一帶一路”建設重要支撐區。強化香港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支持澳門以適當方式與絲路基金、中拉産能合作投資基金、中非産能合作基金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開展合作。支持香港成為解決“一帶一路”建設項目投資和商業爭議的服務中心。支持香港、澳門舉辦與“一帶一路”建設主題相關的各類論壇或博覽會,打造港澳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平臺。(記者 陶鳳 肖涌剛 常蕾)

責編:陳晨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