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實行“零利率”後,美聯儲打開了流動性“水龍頭”。3月23日,美聯儲宣佈將實施不限量、開放式量化寬鬆。這已是美聯儲在1個月之內第三次推出超常規貨幣政策。
“從美聯儲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看,核心在於提供信貸可用性,防止短期衝擊演變為長期衰退。”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盛松成説。
盛松成認為,儘管美聯儲前期貨幣寬鬆行動在預期管理上存在失誤,但行動本身有其自身邏輯。疫情衝擊愈演愈烈,對經濟的影響很大,美股估值原本也已處於高位,最近資産價格暴跌根本上還是由經濟和金融形勢決定的,呈現典型的流動性踩踏,因而美聯儲的行動宜早不宜遲。美聯儲為維持充分就業和經濟穩定,為企業和金融市場提供流動性支持,從而防範疫情對經濟從短期衝擊演變為長期衰退。
“美國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關聯度非常高,金融衝擊會反向再衝擊居民和企業,形成‘螺旋反應’。因此,美聯儲擴張行動可以適度減輕經濟與金融相互衝擊的負反饋循環。”盛松成表示,降息和量化寬鬆未必能阻止經濟衰退,但可以避免流動性恐慌。
“雖然3月23日美聯儲推出開放式量化寬鬆政策,但本質上仍是央行貨幣政策的‘單兵突進’,如果未能得到其他政策的積極配合,其作用仍將有限。”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説。
程實認為,市場顯然受到政策的“驚嚇”而非“驚喜”。基於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治理經驗,美聯儲首先應當通過坦誠清晰的前瞻指引預警風險,在缺少政策溝通的情況下,意外地超常規行動加劇了金融市場的恐慌和波動。從政策接力來看,提前打完政策“彈藥”之後,卻未能平息市場波動,這使得美聯儲自身陷入困境。展望未來,無論是實行負利率,還是入市購買股票等,短期內都難以為市場提供可信的政策支持。
“美聯儲能做的僅僅是‘以時間換空間’。”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認為,推出該政策是為了延緩企業和居民部門因經濟驟停、內外部流動性收縮導致的集中出清風險。雖然貨幣寬鬆可以解決金融市場的流動性風險,但貨幣傳導機制被疫情切斷,仍然無法化解衰退風險。要真正恢復企業和居民部門資産負債表,其核心仍然是抗“疫”。因為只有化解了疫情,才能讓總需求真正恢復。畢竟無論貨幣多麼寬鬆,在疫情肆虐階段,是無法做到讓消費者出門消費、讓企業加快投資的。
“在美國政府喪失政策定力的時刻,中國貨幣政策更應該具備定力。”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張明認為,貨幣政策操作應該從國內經濟發展需要出發,不應跟著美聯儲亦步亦趨。在一個普遍負利率的全球環境下,能夠維持正利率的中國經濟與中國市場將會具備更大的吸引力。
盛松成認為,美聯儲此輪寬鬆行動和我國央行“以我為主”的貨幣政策均有其內在合理邏輯,不同操作源於疫情防控形勢、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及國情不同。中國目前政策措施是建立在經濟運行實際情況基礎上的;從美聯儲採取的一系列措施來看,基本是圍繞信貸可用性,防止短期衝擊演變為長期衰退,同樣目標明確。
程實認為,中國率先實現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控制,復工復産提速,經濟循環修復有望繼續加快。考慮到未來托底政策的進一步加碼及消費內需陸續回補,我國經濟有望從二季度開始逐步企穩反彈。
同時,我國市場的相對韌性也有望進一步夯實。程實表示,年初至今,我國股市累計下跌幅度遠小于歐、美、日、韓等主要市場。更為重要的是,對於市場而言,投資是“買未來”,而非“買過去”,在戰“疫”下半場的全球金融震蕩中,人民幣資産有望成為新型避險資産——雖然不是絕對意義上毫無波動的“避風港”,但憑藉相對韌性和成長性,能夠成為全球長線資金在風浪中的“壓艙石”。
從實體經濟和金融角度來説,程實認為,一方面要加強對市場流動性的呵護,平抑信用風險溢價;另一方面則需要穩定實體經濟循環,穩固企業資金鏈。兩者需要平衡推進,要警惕因為短期壓力,一味向金融市場提供刺激,卻忽視了實體經濟紓困的需求。從長遠來看,實體經濟的穩健最終將引導金融市場信心反彈,併為戰“疫”提供支撐。(記者 陳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