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如何補短板促創新
來源:經濟日報  |  2020-03-26 09:42:18

  “新基建”正成為投資重點,並有望成為助力我國經濟走出疫情影響、有效帶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長期以來,我國産業大而全,但在産業結構、産業創新能力上存在短板。但短板就是增長點、弱項就是發展空間。新形勢下,不斷發力的“新基建”將更好地發揮補短板、促創新的作用。

  補産業發展短板正當時

  在邁向高品質發展的過程中,我國正在著力優化産業結構,改造傳統行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新基建”補産業發展短板正當其時。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新聞發言人毛盛勇表示,當前産業升級、技術進步方向的領域比較多,還包括一些公共服務欠賬等,短板領域較多,投資空間很大。下一步,投資的領域和空間將更多聚焦補短板、強後勁,推動産業升級,推動供給水準和供給能力提升。

  “傳統意義上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産業發展、社會民生等需求的重要支撐,主要是作為基礎設施而存在的,而以5G、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新基建’已不僅僅是産業發展的支撐,更多呈現和新興産業融合發展的特徵,有的本身就是一個大産業。”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産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盛朝迅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他認為,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能孵化出更多創新與應用,促進産業數字化、融合化、高端化發展,有可能被培育成為引領未來發展的新增長點和新支柱。

  比如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智慧製造的地位和價值進一步凸顯。海爾智家互聯工廠産能幾乎不受影響,智慧消殺機器人、藥品配送機器人等智慧産品還為武漢防疫前線提供了幫助。

  業內人士預測,隨著“新基建”熱潮到來,我國智慧製造等新産業在疫情後必將迎來巨大發展機遇。而5G還將與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等數字基礎設施一起,構建一個全社會廣泛參與、跨行業融合創新的生態系統,催生更多意想不到的産業變革。

  與傳統基建協調推進

  “新基建”在優化基建投資結構的同時,可以與傳統基建一起發力,在補短板、促創新上協調推進,形成合力。

  “總體而言,‘新基建’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新型數字化基礎設施,比如雲計算、大數據、5G等;二是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比如環保、市政、能源、水利、交通等項目與互聯網結合。”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副院長李向軍表示,各地要結合實際,在進行“新基建”項目投資的同時,繼續補上傳統基建中的短板。

  “新基建”對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可以為傳統基建插上翅膀,更好助力補短板、促創新。比如山東省近日印發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指導意見,提出圍繞“新基建”和傳統基建兩方面佈局,設計數字基礎設施體系建設的整體架構,全面推動數字技術與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基礎設施深度融合。據介紹,目前山東省已有濟青中線、京臺高速泰安至棗莊段兩個智慧高速示範項目開展了試點。

  盛朝迅表示,傳統意義上的“補短板”,更多是面向過去,補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方面的不足和弱項,主要目標是補齊發展的短腿。而“新基建”則主要是面向未來,補産業基礎能力、創新發展能力和新興産業的短板,更多側重前瞻,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機遇,主要目標是支撐和引領未來産業升級。“新基建”與傳統基建一起發力補短板,既利當前,又利長遠,將加快形成助推高品質發展的合力。

  為新一輪發展蓄能

  未來國際經濟競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數字經濟,以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經濟正在進入下半場。“新基建”一頭連著巨大的投資與需求,一頭牽著不斷升級的強大消費市場,積極佈局“新基建”,將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同時能激發更多新增需求。中信證券研究報告也認為,從長週期的視角來看,隨著我國科技水準與産業結構的持續升級,“新基建”終將取代傳統基建成為經濟增長的核心驅動力。

  從區域發展的角度看,“新基建”也是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載體。以這次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為例,一些地方數字化建設起步早,個人健康碼、遠程醫療、在線辦公等廣泛應用,在科學防疫、復工復産方面更加主動,已顯現出“得數字化者得先機”的趨勢。在未來,“新基建”也將成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提升社會治理水準的核心引擎。

  當前,在新型基礎設施領域,許多地方短板還比較突出。加大在這些領域的投資,不僅可以帶動傳統産業轉型發展,還關係到未來的長遠發展。盛朝迅表示,為了更好地推進高品質發展,各地在新基建項目中還要注重統籌規劃,堅持集約高效、適度超前、綠色智慧、安全可靠的原則,明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和優先順序。並要堅持效益優先,做好“新基建”項目的技術和經濟可行性分析,加強成本收益評估,確保投資風險和成本可控。(記者 李予陽)

責編:王濤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