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但疫情在全球有蔓延之勢,並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衝擊和影響了全球金融市場的穩定與發展。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疫情也對我國金融安全産生了一定影響,由此,當前應立足國情、放眼世界,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對策,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確保金融安全以及經濟穩定發展。
新冠肺炎疫情對金融安全的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和金融産生了一定的衝擊,造成了多方面、多層次的影響,增加了經濟金融風險。
一是經濟下行風險增大。當前,疫情已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損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等國際組織紛紛下調今年全球及主要國家地區的經濟增長。從中國PMI整體發展來看,製造業、非製造業新訂單指數與生産指數呈現幾乎一致的下跌幅度。
從中長期來看,疫情對國內外生産側的影響主要體現為産業鏈多環節的接續影響。從疫情涉及産業來看,旅遊、交通運輸、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生活性服務業直接受到衝擊,而製造業前期開工不足也將明顯限制生産規模。從疫情對全球産業鏈的影響來看,制藥業、半導體業、汽車製造等行業以及能源産業,所受衝擊最為明顯。對需求側的影響主要體現為,居民消費行為將更趨理性、保守,投資活動趨於緊縮,全球經濟衰退預期引發海外需求整體降低。整體而言,我國經濟供給側與需求側都面臨較大挑戰。
二是宏觀杠桿率提升。自疫情暴發以來,延遲復工使宏觀杠桿率承受壓力。一方面,疫情已明顯制約房地産業、製造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企業發展,企業利潤下降致使企業債務負擔加劇,不良貸款率增加,違約風險提升。
另一方面,全國普遍延遲復工、中小企業復工復産率偏低、産業鏈下游行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復工率偏低,致使經濟增速預期下降。在住戶債務方面,個人住房貸款和消費信貸是最主要構成部分。企業生産能力下降將向住戶償還能力形成傳導,加劇住戶債務負擔與違約風險。疫情加劇金融風險積累,穩增長與防風險動態平衡難度進一步增加。但就總體發展來看,體現為局部企業的債務杠桿風險與流動性風險,轉化至系統性風險的概率較低。
三是金融市場風險增加。自疫情暴發以來,受短期的恐慌情緒、長期經濟增長負面預期、全球股市聯動等影響,引致世界多國股票市場價格下跌。自3月4日起,全球疫情暴發、國際原油期貨價格下跌,再次引發債券市場恐慌、收益率水準明顯下行。在短期,國內債券市場將經歷疫情衝擊帶來的反復震蕩。在疫情引致國內外金融市場波動明顯加劇的情形下,我國不僅應聚焦當期生産活動穩步恢復,更應關注悲觀預期導致的未來需求不足,以穩定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支持金融市場穩定發展,防止金融資産價格下跌引致的企業凈資産價值進一步降低。
四是利率風險預期增強。疫情突發期間,居民出於消費、避險等目標而産生的食品類商品消費需求,進一步推動CPI抬升。今年1月CPI同比增速高達5.4%,2月CPI增速稍緩解至5.2%,但仍處於歷史高位。與此同時,生産價格呈現通縮狀態。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再度轉為負值,同比下降0.4%,顯示生産領域有效需求不足。
近期國際油價下行,進一步抬升了PPI通縮壓力。結構性通貨膨脹通常伴隨需求縮減型貨幣政策。但當前經濟整體需求偏低,貨幣政策寬鬆預期明確,又將對現有通貨膨脹造成壓力。在實體經濟下行壓力區間,結構性通脹與國際油價下行將引發利率風險預期,增加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難度,影響金融體系的穩健性,提升金融風險發生概率。
五是匯率風險積聚。自疫情發生以來,人民幣匯率整體呈現走高趨勢。預計在未來一段時間,多重因素將對人民幣匯率施加貶值壓力。第一,經常賬戶貨物貿易面臨逆差壓力。當前,全球疫情正處於快速傳播階段,疫情帶來的海外産業鏈受阻、總體需求降低都將導致出口規模明顯降低。第二,經常賬戶服務貿易仍然面臨逆差壓力。隨著疫情在多國暴發,其將對海外旅客來華旅遊活動産生明顯抑制,因而服務貿易仍可能面臨逆差壓力。第三,國內貨幣適度寬鬆加劇逆差壓力。為充分應對疫情可能帶來的流動性風險,國家增強貨幣政策的靈活性,早部署、快行動,特別注重預期引導,已形成專項再貸款、貨幣市場利率中樞下移等多項舉措。針對未來的生産生活恢復,貨幣政策預期還將進一步寬鬆,由此將增加匯率貶值風險。
六是流動性風險加大。疫情之下,經濟主體風險偏好降低,可供交易的資金與交易意願、到期債務總量相比偏低,引發流動性風險。疫情引發的流動性風險集中體現為企業流動性風險、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全球市場流動性風險三個層次。
首先,企業流動性風險方面,復工復産的延遲已致使企業現金流壓力巨大,餐飲、旅遊、電影等生活性消費行業銷售額損失預計將分別高達數千億元。其次,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方面,中小企業日常流水顯著低於預期,餐飲業、運輸業、房地産業、批發零售業等行業企業清償能力下降,結合央行適當展期政策要求,致使商業銀行現金回流能力下降。與此同時,疫情引發的短期存款流失與到期存款延期進一步加劇了風險。再次,全球金融市場流動性風險方面,海外疫情的暴發與擴散對全球經濟形成衝擊,而原油價格下跌同樣致使優質資産面臨變現需求。多國貨幣政策調控釋放的流動性,雖然能夠對資産價格形成支撐,但對抑制病毒傳播而言仍然效力有限。企業流動性風險、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全球市場流動性風險,都將對我國宏觀流動性産生壓力。
積極防範有效化解金融風險的對策建議
面對疫情對金融體系造成的衝擊和影響,我國要加強頂層設計,採取行之有效的對策,科學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保障金融安全,支持經濟社會健康穩定發展。
一是實施穩健且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在中、短期內或將繼續承擔提振總需求的大任。第一,適度下調貸款基準利率,在為全社會流動性整體紓困的同時,部分緩解匯率風險。第二,定向降準更加關注房地産業、製造業、生産性服務業企業。當前定向降準重點是普惠金融,維持小微企業生命力是主要目標。而鋻於房地産業、製造業、生産性服務業對國民經濟的支撐作用,應當逐步轉向對上述産業的信用支持,特別是確保産業鏈核心環節企業信貸充足。
二是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財政政策。面對疫情的負面衝擊,我國財政政策需注重功能性,在穩就業、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領域實現支撐,並形成對穩金融目標的有力配合。第一,更加積極地實行減稅降費,惠及製造業、交通運輸業、房地産業、住宿和餐飲業等行業,儘快緩解普遍存在的流動資金趨緊狀況,化解流動性風險。第二,形成就業、外貿專項補助資金,防止失業率增高、外貿需求過低引致的經濟增長風險與匯率風險。第三,加大與5G、人工智能、區塊鏈、互聯網服務、金融科技服務、基礎科技研發活動等相關的“新基建”投入,提前佈局與經濟中長期增長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完成産業鏈重點環節基礎設施建設,將為國民經濟恢復穩健增長提供助力。
三是完善多層次的金融市場建設。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2020年重點工作之一是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提高上市公司品質,健全退出機制,穩步推進創業板和新三板建設。針對疫情引發的多重金融風險,特別是短期內全球股票、債券、原油市場數次下跌引發的國內金融資産價格震蕩,繼續完善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豐富非金融企業融資來源,分散銀行體系間接融資主體和股票市場直接融資主體風險,是維繫長期金融安全的必要舉措。
第一,完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建設。當前,包括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科創板、新三板、區域性股權市場、券商櫃檯市場在內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大格局已初步建立。但創業板對優秀創新企業的吸引力和包容度不高,新三板也長期存在市場流動性不強問題,因此,應加強這些市場建設。第二,關注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的債券市場建設。雖然疫情曾致使我國債券市場處於水準波動狀態,海外疫情暴發、國際原油期貨價格下跌再次引發債券市場衝擊,但寬財政、寬貨幣的政策預期,將為國內債券市場帶來發展機遇。為實現對銀行業信貸融資、股票融資的功能分擔,債券市場應提升對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的融資力度。第三,穩步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為進一步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一方面要推動傳統金融企業與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金融基礎科技銜接,開展創新金融産品和服務的先行試點研究工作,加強金融市場統計信息建設;另一方面要建立更加靈活適配的金融政策體系,在外部環境更加複雜、內部環境遭受衝擊的複雜狀態下,繼續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引導融資成本與經濟狀況、企業承擔狀況相適應,創新和運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
四是健全宏觀金融風險預警監測體系。國家和各地區要建立健全金融風險預警監測體系,及時掌握各項風險發展情況,適時採取政策措施化解風險。針對今後一段時間金融風險可能存在的突發性、敏感性、開放性特徵,國家和地方應當從三方面健全金融風險監測預警體系。
第一,加強對宏觀經濟指標納入,特別是全球宏觀經濟指標。疫情對金融安全的威脅,以疫情對實體經濟的威脅為基礎。經濟蕭條,將成為威脅金融安全的最可能因素。考慮到國內復工復産效率,産業鏈尚未修復,而國外疫情蔓延同樣使得全球經濟發展不確定性增強,負面增長預期較為一致,金融風險監測預警體系應充分考慮國內與國外經濟狀況,形成對國內與全球經濟增長、國內與全球通貨膨脹率、投資與消費活動、經濟景氣指數、經常貿易差額、外匯儲備、大中小企業盈利水準、居民收入等指標的及時監測。
第二,覆蓋國內外多層次的金融活動。鋻於疫情對金融業的影響橫跨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而國外金融市場受疫情影響已呈現明顯下行趨勢,及時監測國內外不良貸款率、流動性等變化,適時應對潛在風險,才能降低風險傳染概率。
第三,運用臨近預報技術實現高頻監測。受制于數據發佈速度,現行金融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具有一定的滯後性、低頻性,最快僅可按月度頻率發佈。針對疫情帶來的多重不確定性,為形成及時、有效的金融風險監測預警,金融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可依託臨近預報技術提高監測頻率,對經濟與金融發展形勢展開實時分析。
(朱啟貴 作者繫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黨委書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