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好實現知識産權提振疫後經濟,應法律和政策“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除了加強知識産權法律保護之外,還要充分運用好知識産權政策工具,以知識産權法治與政策齊頭並進實現良好治理效果
突如其來的疫情給人民群眾生産生活帶來了很大影響,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在嚴防疫情反復的前提下,應儘快有序恢復經濟社會發展秩序。在此過程中,如何將知識産權在經濟佈局和結構調整中的作用發揮好,應該成為一個重點考慮的事項。
知識産權是創新經濟的核心和關鍵,創新經濟具有智慧集聚、高成長性、成本低廉、綠色無污染、用工靈活多樣等特點。如果説通過針對性投放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來解決普通勞動者就業問題的話,那麼通過知識産權拉動的創新經濟則對於增加高知識水準人員就業非常重要。2020屆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達874萬人,圍繞知識産權作文章,著力推動創新經濟發展,對於高校畢業生就業至關重要。
按照中央決策部署,以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已經開始發力,上述“新基建”將推動眾多創新業態的形成。隨著這些創新業態深入發展,智慧辦公與聯絡等先進工作方式將進一步推廣開來,人們擔憂的未來疫情控制或週期性循環問題將大大緩解或迎刃而解。可以預見,不僅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知識産權關聯産業”會在恢復經濟秩序中嶄露頭角,而且以專利為代表的技術創新産業、以版權為代表的文化創意産業、以商標為代表的品牌産業等“典型知識産權關聯産業”亦會在國民經濟中更具競爭力。同時,以積體電路布圖設計和植物新品種為代表的競品研發産業、以地理標誌和中醫藥為代表的優勢知識資源産業等“特定知識産權關聯産業”則會因政策利好迎來蓬勃發展契機。
實際上,知識産權在促進我國良好營商和創新環境中的作用正不斷凸顯。截至2019年底,國內平均每751.9人擁有1件發明專利,平均每4.9個市場主體擁有1件註冊商標,全國著作權登記總量達4186549件,同比增長21.09%。我國高價值專利審查週期壓縮至17.3個月,商標註冊平均審查週期壓縮至4.5個月。我國在“全球創新指數”的排名提升至第14位,在世界營商環境的排名提升至第31位。知識産權在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準中扮演的角色越發重要,我國全年共受理PCT國際專利申請6.1萬件,同比增長10.4%。這些成績為我國進一步實現知識産權領域的全面提質增效奠定了堅實基礎。
接下來,為更好實現知識産權提振疫後經濟,應法律和政策“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除了加強知識産權法律保護之外,還要充分運用好知識産權政策工具,以知識産權法治與政策齊頭並進實現良好治理效果。
一方面,從高水準貫徹實施知識産權法治戰略出發,加快完成著作權法、專利法等知識産權基本法律法規修訂工作,探索制定專門的知識産權基本法,優化知識産權行政程式,完善知識産權司法審判制度,理順知識産權行政監管與執法機制,建立知識産權爭議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加快我國實現知識産權嚴格保護和強國知識産權建設步伐。
另一方面,從科學利用知識産權政策機制角度,應在遵守法治基礎上發揮政策機動性作用,合理制定知識産權方面的經濟杠桿政策和公共管理政策。其中,尤其要處理好知識産權領域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問題,尤其是與企業的關係問題。知識産權私權屬性催生的創新經濟業態,需要遵從自身價值規律。政府應盡可能減少知識産權領域的事前審批,集中精力做好事中監管、事後執法職能,充分調動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積極性。
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全面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知識産權在這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疫情過後的中國與世界,以知識産權為代表的創新經濟業態競爭與博弈將會更加激烈,我國還需要在知識産權法治體系、知識産權公共政策體系、知識産權業態與服務、知識産權國際競爭與合作等領域發力,以真正實現由知識産權大國向知識産權強國轉變。
(叢立先 作者係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