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釋放經濟新動能
來源:人民日報  |  2020-06-01 09:56:37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會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衝擊,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看待中國經濟,既要看宏觀趨勢,也要看微觀活力。新動能的生長,新消費的涌現,幫扶政策的落地……即日起,本欄目推出系列評論,從中觀和微觀層面觀察中國經濟的新變化、新活力。

  ——編 者 

  赤字率擬按3.6%以上安排、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新增減稅降費約5000億元……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傳遞出“中國的發展必將充滿希望”的信心,是基於我國經濟在對抗疫情影響中表現出的韌性而做出的判斷。疫情對全球生産和需求造成全面衝擊,但同時也應看到,在疫情防控中,不少新動能、新行業、新機會得以涌現,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首先,依託于互聯網的新經濟在對衝疫情不利影響中起到了關鍵作用。由於疫情導致的人員限制流動,一些經濟活動的主戰場轉到線上。同時,過去多在大城市活躍的互聯網生活方式也在加速“下沉”,更多的縣域、鄉村加入到互聯網生活化的浪潮中。其次,疫情防控期間,不少新的工作模式、合作形態被推到了前臺,如在線教育、在線娛樂、在線醫療、“雲辦公”以及不同行業的“共享用工”等。這些在疫情防控中“催生”出來的行業機會,實際上也代表了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

  疫情面前,我國整體市場情緒依然能夠臨陣不慌,充分體現出我國經濟的戰略縱深和韌性,體現出改革開放40多年來積累的基礎設施系統、物流支持系統、工業化産能以及我國龐大人口規模所帶來的巨大優勢。但同時也要看到,經濟的韌性並不等同於彈性。過去我國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巨大的資源投入與人口紅利,疫情之後,提高經濟彈性,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深挖近來涌現出的新經濟、新模式、新動能,是中國經濟實現全面復蘇、真正走上高品質發展道路的關鍵。

  在疫情防控中,無論是大數據應用,還是無人機測量體溫等新科技應用的出現,抑或是新産業、新模式的生長,都讓我們清晰認識到創新的重要性。經濟秩序的本質,是對稀缺資源的分配。而創新,恰恰可以在投入不變的情況下,創造出更多的産出、更有效率地創造産出。多年來,我們取得了很多創新成果,很大一部分是憑藉著我們巨大的人口紅利,未來在科技創新上仍然需要我們持續不懈努力。接下來,中國將在5G、數據中心等新基建方面努力走在世界前列,這不僅將起到擴內需的作用,更將為中國孵化更多“硬科技”創造基礎,成為我們在數字經濟時代處於領先的契機。

  值得注意的是,激勵創新並不意味著在扶持政策上的“大水漫灌”,而是要統籌規劃、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在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的同時,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間的關係,同時注重用新技術、新需求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該認識到,企業是最活躍的創新主體,在當前形勢下,應該千方百計幫扶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穩住經營,救中小企業就是救中國經濟,就是保住中國經濟的創新活力。同時,激勵創新創業,需要進一步健全市場化投融資機制,讓以直接融資為主的資本市場發揮更大作用。這就要繼續推動以科創板為開端、創業板為深入點的資本市場制度和要素供給側改革,緩解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現狀,真正用金融哺育創新,培育出一批優質、高成長性、世界領先的科技創新企業,推動中國經濟實現高品質發展。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我們需要有捨棄舊觀念、把握新機遇的勇氣。只有不斷創新突破,提高經濟彈性,才能真正增強中國經濟“免疫力”。

  (作者為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教授) 

責編:王濤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