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出現的新情況新要求,中央提出“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應該如何一方面促進內循環提質增效,另一方面更高水準參與國際循環?推進數字經濟發展在其中又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就這些問題,經濟日報記者近日採訪了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江小涓。
“雙循環”是對外開放新起點
記者:四十年前的改革開放讓中國加入了國際循環,當時是大進大出、兩頭在外,現在的“雙循環”可以説是對外開放的一個新起點,有何新特徵新要求?
江小涓:“雙循環”要求我國在更高水準上參與國際循環。
首先,要用“雙循環”調劑餘缺。我國土地、淡水和石油資源相對短缺,與我國龐大的經濟體量不匹配,約束著我們高效率地配置資源,必須較大規模地進口能源原材料,以及富含水資源的産品。
其次,用“雙循環”獲得分工利益。全球産業鏈的形成,部分是因為“不會做”,部分是因為“會做但不是做得最好”而謀求全球分工。兩種因素今後都會繼續存在。隨著科技全球化繼續推進,高技術産品愈來愈複雜,全球都在合作分工,自己全部做不會有持續的競爭力。要以最大努力參與到全球産業鏈創新鏈中去,同時以最大努力提高應對突發事件、保持産業鏈創新鏈穩定的能力。
最後,以“雙循環”鞏固和開拓國際市場,為國內企業提供更多的機會。全球性的生産消費體系相互訂貨共同製造,如果處在其外就真的是內循環了。我們在全球産業鏈中已經有重要位置,特別是製造業已經是“雙循環”型的。許多産業大部分的産品市場在國外,外循環必須暢通,整個産業有效運轉,才能保證就業和收入。
今後,我國對外開放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更加雙向均衡。隨著我國要素結構的改變和産業水準提升,我們要雙向均衡地參與國際競爭,逐步實現進口與出口、資金流入與流出雙向均衡的“雙循環”。同時,要盡可能維護全球産業鏈和創新鏈的有效運轉,盡可能加強産業鏈和創新鏈的安全性穩定性,使其成為經濟全球化的強力紐帶和施展平臺。
數字經濟是主要推動力
記者:“雙循環”格局尤其要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當前,數字經濟已成為世界潮流,更是國家戰略,要提振消費、釋放消費潛力,應該如何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如何發揮好數字經濟對傳統産業的推動效應?
江小涓:當前,我國既要抓防疫也要恢復生産還要擴大消費,而能將這三者有機結合起來的只有數字經濟,數字經濟是當前經濟發展主要的推動力。“十四五”時期,我國數字經濟將繼續快速發展全面發力。
首先,數字化消費將向新領域延伸,繼續創造重量級新消費形態。網絡辦公、網絡會展、數字學習、數字醫療、數字文化、數字傳媒,以及智慧家庭居住、智慧個人穿戴、智慧交通出行等,都將較快發展。
其次,數字化將向製造業和農業等生産領域擴展,向供應鏈、銷售鏈擴展,提升全鏈條資源配置效率。例如,數字化智慧化可以同時實現個性化定制和低成本製造,客戶可以實時提出需求,全程參與研發生産過程。在“雙循環”的背景下,數字化網絡平臺能夠聚合産業鏈上多環節多種類企業和多種生産要素,為各方提供多種類型的交互機會,提供業內所需的各種服務。在特殊時期比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當原有的産業鏈斷裂時,平臺可以智慧化地在供需雙方之間進行匹配,迅速尋找替代或調整方案,快速補連結鏈,使全球分工體系的穩定性安全性大大提高。
促進“內循環”提質增效
記者:如何促進內循環提質增效是暢通我國國民經濟的重點。當前,我國經濟內循環的動力與阻力都有哪些,如何減少阻力、提升動力?
江小涓:實現“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要解決好國民經濟循環中供給與需求匹配問題。必須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現代經濟體系,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全要素生産率,從而不斷擴大國內經濟循環。特別是要提升産業基礎能力和産業技術水準,攻克“卡脖子”技術問題,暢通産業鏈和創新鏈。還要發揮競爭政策的基礎性作用,培育公平競爭環境,提高市場運行效率,促進整個經濟的高品質發展。
從提升消費規模的角度看,還要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以往多年,我國城鎮化相對滯後於工業化,大批農村戶籍的勞動力支撐了工業化進程,卻不能完全進入相應的城市型消費之中,消費增長相對緩慢。因此要加快流動人口的市民化進程,促進與城鎮穩定生活條件相匹配的多種消費的增長和水準提升。(記者 黃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