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經濟保持恢復增長態勢,主要經濟指標持續回升,部分領域明顯好于預期。如何看待當前經濟形勢?經濟向好態勢能否延續?經濟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昌林。
經濟發展正在實現三個有效轉換
記者:8月份,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的主要指標回升,促進經濟增長的積極因素不斷增多。結合數據該如何看待當前的經濟形勢?
王昌林:從總體看,恢復中的中國經濟正在實現三個有效轉換:
首先,經濟從量的快速回升轉向量與質同步提升,經濟恢復的成效在改善。在疫情不發生明顯反彈的情況下,三季度經濟增速有望恢復至5%左右的水準,四季度恢復至接近去年同期6%的水準。新動能增強,企業效益明顯改善。8月份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7.6%,快於規模以上工業2個百分點。
其次,經濟從供給拉動轉向供需雙向改善互促,經濟恢復的平衡性在增強。三季度以來,生産繼續加快,需求明顯改善。生産方面,1月份至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實現年內首次轉正,服務業生産指數雖同比下降3.6%,但降幅較前7個月收窄1.1個百分點。消費方面,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實現年內首次轉正。
最後,經濟從政策推動轉向政策與市場共同推動,經濟恢復的協調性提高。在一系列政策的強力推動下,車市、樓市、股市等主要市場恢復較快,經濟內生動力明顯增強。
增強就業政策聯動性和精準性
記者:今年以來,我國儘管率先穩住了就業,但總體仍面臨較大壓力。當前,我國就業形勢有哪些特徵?在疫情常態化防控下,如何進一步做好穩就業工作?
王昌林:大數據顯示,前8個月,全國互聯網招聘需求累計達1.02億人,失業率也逐月下降至8月份的5.6%。在疫情暴發期間,我國通過8個方面、90項援企穩崗政策,全力推進復工復産,最大程度穩住了就業基本盤。
就業制度的優勢加快轉化,重點群體經受住了疫情考驗。今年高校畢業生較上年增加40萬人,但碩士研究生和專升本擴招達51萬人,央企和國企招聘增加15萬人,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擴招30多萬人,8家企業雙創示範基地通過專項行動為高校畢業生提供了9.3萬個就業崗位等。與此同時,農民工就業也基本穩住。
總體看,投資和就業的聯動性顯著增強,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的制度環境加快優化,新業態新模式獲得了更加全面的支持。就業新形態也得到快速成長,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眾包經濟等近年來得到長足發展,遠程就業、共享員工等不僅解決了短期燃眉之急,而且拓寬了中長期就業渠道。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後,對疫情複雜性及其對就業的衝擊,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要進一步增強財政、貨幣政策與就業優先的聯動性,進一步增強就業政策的精準性,尤其要進一步增強對大學生和農民工等重點群體的就業支持。
投資有望延續回穩向好態勢
記者:當前,我國投資增速逐月回升向好,這種態勢能否延續下去?如何進一步發揮好投資的關鍵作用?
王昌林:受疫情衝擊,我國投資增速在年初出現大幅下滑。隨著各項政策措施持續發力顯效,重大項目建設加快恢復,投資增速逐月回升向好,二季度投資增長4.8%,7月份投資增長6.7%,8月份增長8.4%,連續5個月保持正增長。
具體看,高技術産業繼續成為投資領域的增長“亮點”,高技術服務業和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長交替領先。社會民生領域投資也增長較快,多數行業投資表現優於上年全年水準。
企業復工復産水準繼續提升,生産活力穩步恢復,企業效益也明顯好轉,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債券、抗疫特別國債等資金陸續下達,為投資回升創造了較好條件。未來,投資有望延續回穩向好的總體態勢。要堅持資金、土地等要素跟著項目走的原則,進一步發揮好投資的關鍵作用。一是擴大有效投資。重點聚焦“兩新一重”領域,加快新型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交通、水利等領域重大工程及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重大項目儘快落地實施。二是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各地須加快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執行和項目建設進度,加快專項債券發行使用進度,儘快發揮專項債券效益。
三季度以來,民間投資整體回升勢頭較強,與整體投資增速差距進一步縮小。要加快完善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成效機制,規範創新推廣PPP模式,穩妥推進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産投資信託基金試點,充分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
多措並舉推動經濟全面均衡恢復
記者:未來,經濟增長的動力從哪來?要完成全年經濟目標任務,需要從哪些方面發力?
王昌林:我國經濟的增長動力主要還是來自需求面特別是消費的快速恢復,帶動供給側加快發展,推動經濟全面均衡恢復。要完成全年經濟目標任務,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繼續發力,疏通經濟循環梗阻,力促經濟均衡恢復,鞏固經濟發展成效——在宏觀政策上,要重點保證財政、貨幣政策的連續性;在推動供需均衡發展上,要重點擴大有效需求促進供給改善優化;在應對外部風險和不確定性上,要重點防範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和中美關係新變化;在防範重點領域風險上,要重點防範地方債務風險、信貸風險、信用風險、房地産市場風險等;在緩解市場主體生産經營壓力上,要重點為企業紓困和改善營商環境;在保障改善民生上,要重點做好穩就業、促增收和保持生活資料價格穩定等工作。(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顧 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