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掩映,流水潺潺,雨後的重慶市南川區山王坪鎮廟壩村瀰漫著寧靜祥和的氣息。
看到不少村民的家門緊閉,記者感到詫異:“人都去哪兒了?”“都在山上忙著幹農活呢 ”57歲的廟壩村黨支部書記程坤祥快人快語:“廟壩沒有懶人 ”
廟壩村地處渝黔兩省市交界的峽谷地帶,海拔1300多米,全村121戶369人。過去,由於交通閉塞,土地貧瘠,廟壩村一度是當地出了名的窮村。土豆、紅薯是當地人賴以生存的口糧,村裏曾流傳有“三元廟壩石疙瘩,紅苕洋芋包谷粑”的民謠。
村民們意識到,擺脫貧困要先把路修起來。1985年的一個晚上,全村人聚集在火堆旁,召開了公路大戰誓師大會。“村民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肩挑背扛、一錘一鏟,硬是修起了一條3米寬、20公里長的出村公路。”程坤祥清楚地記得,為了趕時間,村裏的男人們把鋪蓋卷帶到工地上,餓了就啃家裏送來的紅薯洋芋,累了就倒在碎石子上休息,醒來又接著幹活。
路通了,脫貧就有了底氣。51歲的廟壩村一社村民夏春學如今種植了30畝黃連,年銷售收入10多萬元。“儘管這裡土壤和氣候適合黃連生長,但能把黃連做成致富産業,還得感謝程坤祥。”夏春學告訴記者,1992年,程坤祥率先在村裏種植了2畝黃連,取得豐收後開始發動村民們種植,帶領廟壩村邁出了産業發展的第一步。
“堅持‘以綠為本’發展産業,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走綠色致富之路。”程坤祥告訴記者,廟壩村的黃連種植面積已經從2014年的900畝增加到2019年的1800畝,産值也從60萬元增加到275萬元,黃連帶走了村民的艱苦生活,“不愛存錢愛存黃連”成為了廟壩村的生財之道,黃連産業成了村民的“綠色銀行”。
不僅特色産業發展得好,廟壩村鄉村旅遊人氣也很旺。記者了解到,2015年,廟壩村依託生態優勢,開始發展森林旅遊。2019年,全村接待遊客3.5萬人次,旅遊收入達到210萬元,同時帶動村民勞務增收20余萬元。
如今的廟壩村,生態優美,産業興旺,村民人均年收入已經由2014年的4600元增長到2019年的2.8萬元。“當前,廟壩村正一邊擴大特色産業的規模,一邊打造農産品品牌,同時完善鄉村旅遊服務功能,大家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紅火 ”程坤祥説。(經濟日報記者 吳陸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