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盲發快遞不能等閒視之
來源:經濟日報  |  2021-01-14 09:17:42

  年末歲尾,一些網絡詐騙現象有所抬頭,讓人防不勝防。近日,筆者就遭遇了盲發快遞的騙局:明明沒有購買商品,卻收到一筆298元貨到付款的快遞,家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付款,打開快遞發現該商品是價值遠低於標價的殘次品,而發貨商所留的電話和地址均為虛假信息。筆者上網查詢後發現,這種詐騙手段最近非常流行,上當受騙者更是不在少數。

  讓人驚訝的是,盲發的快遞商品雖然是假冒偽劣的殘次品,卻是筆者之前經常消費的品牌和款式,加上地址和電話等信息都非常詳細,頗具迷惑性。這不禁讓人疑惑,這種看似盲發的快遞,偶然之中似乎存在某些必然。騙局的背後,是否涉及電商平臺或快遞公司的信息洩露,是個值得追查的問題。否則,盲發快遞是如何做到精準騙人的呢?

  近年來,平臺經濟迅速崛起,尤其是基於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在線銷售平臺,不僅極大滿足了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也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但與此同時,各種與平臺經濟相關的問題隨之而來。尤其是個人信息嚴重洩露的亂象,超過了不少網友的想像。根據一些媒體報道,盲發快遞亂象的背後,存在一條販賣個人信息、外包客服、精準行銷的黑色産業鏈,其非法交易謀取利益的行為令人觸目驚心。

  用戶信息是一種稀缺資源,收集和存儲消費者個人信息,是提升用戶體驗和推行個性化服務的前提,精準的“用戶畫像”有助於平臺和商家精準行銷。這一資源已經成為不少平臺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但另一方面,消費者的個人信息一旦被洩露和濫用,不僅會造成用戶財産損失,也會給大眾帶來極大不安全感,甚至造成互聯網經濟活動的失序。因此,大規模、高效率收集個人信息給個人和社會所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應該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高度重視。

  對於這種現象,不少消費者選擇忍氣吞聲。由於盲發快遞單件的金額不算太大,行騙者往往能夠屢屢得逞。但是,對盲發快遞的縱容,在一定程度上是助紂為虐的行為。對其既要保持警惕之心,更要想方設法予以剷除。

  盲發快遞不能成為監管盲區,相關部門應該切實加大對相關亂象的打擊力度。鋻於個人信息在經濟社會生活的重要性,民法典人格權編採用專章的方式對個人信息與隱私權一併予以保護,並對個人信息的類型、收集、更改或刪除作出規定。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民法典實施後對首例個人信息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作出判決,被告人在互聯網上公然非法買賣、提供個人信息,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並判決按照其獲利賠償損失。這一案例釋放出強烈的信號:在大數據時代,公民一旦補上信息保護這堂課,犯罪分子的違法成本便將大大提高,社會風氣也會得到凈化。(郭存舉)

責編:馮實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