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全球經濟呈現新特點新趨勢
來源:經濟日報  |  2021-03-15 09:07:37

  經濟穩步復蘇是各國的共同期盼,但復蘇之路並不平坦。無論是新冠疫苗産能不足、分配不均,還是不同人群、不同産業、國與國之間可能出現的重大分化風險,抑或是不少經濟體正面臨的貨幣政策捉襟見肘、財政政策“無米下炊”的局面,都會加劇復蘇的不確定性。疫情的“危”能否真正轉化為機遇的“機”,歸根到底取決於各國自身的奮鬥以及能否真正維護踐行多邊主義,走和平共處、互利共贏之路。動不動就搞脫鉤、斷供、制裁,搞排他性的“小圈子”,只會讓世界經濟的復蘇之路變得更加坎坷。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是對各國危機應對能力、經濟社會協調能力的一次集體“大考”。“成績”如何?全球各經濟體近期相繼發佈的國內生産總值(GDP)年度數據給出了答案。梳理各經濟體2020年的“答卷”,可以直觀感受到疫情下各國經濟的不同表現,也可以一窺“洗牌”下的全球經濟新格局。

  本就處於微弱復蘇進程的全球經濟因疫情衝擊繼續下探。世界銀行、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分別發佈報告,指出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區別只在於測算數據從3.5%至4.3%不等。2019年,GDP總量超過1萬億美元的16個國家中,除了中國在2020年率先實現正增長之外,其餘均為負增長。

  從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的增長情況看,正如《紐約時報》專欄作者托馬斯·弗裏德曼所稱,疫情成為美國的“滑鐵盧”。美國商務部1月28日公佈的首次預估數據顯示,受疫情衝擊,2020年美國實際GDP萎縮3.5%,這是美國經濟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首次出現全年萎縮,同時也創下了1946年以來最大年度跌幅。

  歐洲成為經濟下滑的“重災區”。歐盟統計局初步數據顯示,2020年歐元區經濟下滑6.8%,歐盟經濟下滑6.4%。作為歐洲經濟“火車頭”,德國聯邦統計局2月24日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GDP下降4.9%。即便如此,德國經濟在歐洲已算表現不俗,英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GDP降幅甚至接近10%。

  亞洲主要經濟體表現普遍優於其他地區。雖然日本、印度、韓國等國家都出現負增長,但降幅小于其他地區國家。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日本2月15日公佈的初步統計結果顯示,2020年日本GDP下降4.8%。再比如,雖然韓國經濟萎縮1%,是22年來首次負增長,但相對較好的表現使得韓國有望首次進入全球GDP排名前十。

  充滿活力的非洲經濟也慢下了腳步。世界銀行最新預測,202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經濟下降3.7%。非洲最大經濟體尼日利亞2月18日發佈數據顯示,2020年GDP下滑1.92%。埃及和埃塞俄比亞則有望保持經濟正增長。

  梳理這些數據不難發現,2020年全球經濟呈現出一些新特點、新趨勢。

  應對疫情是否得力成為影響經濟表現的決定性因素。面對疫情“黑天鵝”,各經濟體採取了不同策略,嚴陣以待者有之,尋求“群體免疫”者有之,左右搖擺者亦有之。時刻增長的確診病例數和死亡人數在令人揪心的同時,也成為檢驗抗疫的最嚴苛指標。同時,經濟復蘇的程度也與各國抗疫的成效呈現極大相關性,能夠嚴格控制住疫情蔓延的國家經濟復蘇更為強勁。

  疫情加速了世界經濟重心“東移”進程。與歐美發達國家“集體熄火”不同,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國家和地區較為成功地控制住了疫情,為經濟復蘇奠定了基礎。中國經濟表現一枝獨秀,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實現正增長,也是唯一保持貨物貿易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更躍升為當年全球最大的外資流入國。越南、泰國等中國周邊國家在控制住疫情後,迅速復工復産,並積極參與全球産業鏈重組。IMF最新預測指出,2021年亞洲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GDP增長率將回升至8.3%,較全球平均水準高2.8個百分點。

  中美兩國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重要地位進一步凸顯。首先,中美在全球GDP中所佔比重繼續增加。2019年,中美兩國佔全球經濟的比重約為40%。鋻於中美兩國經濟增速均高於全球經濟萎縮幅度,預計今年中美兩國佔全球經濟比重將進一步增至42%左右。其次,中美與其他經濟體差距進一步擴大。根據世界銀行數據,除中美外,2019年GDP總量排在前十位的國家還有日本、德國、印度、英國、法國、意大利、巴西和加拿大,這8個國家2020年GDP增速均落後於中國和美國,這意味著在經濟上,其他國家與中美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眼下,後疫情時代經濟穩步復蘇正成為各國的共同期盼,但復蘇之路並不平坦,面臨著諸多挑戰。

  首先,經濟復蘇還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尤其是新冠疫苗接種成為重要變數。國際組織對今年經濟的樂觀預期都建立在疫苗大規模接種的前提下,但是,當前新冠疫苗存在産能不足、分配不均等諸多難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直言,目前全球新冠疫苗接種工作未能確保公平,已接種的疫苗有75%都集中在僅僅10個國家。這些都可能影響各國復蘇前景。

  其次,“K形復蘇”正成為全球擔心的經濟走勢。不同於以往,本次全球經濟復蘇可能出現重大分化風險,這種分化不僅存在於不同人群、不同産業之間,也體現在國與國之間。世界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在2月初提醒,儘管IMF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將增長5.5%,但有150個經濟體今年或將無法恢復到疫情前水準,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收入差距將進一步拉大。

  再次,貨幣和財政政策有效性值得考量。為應對疫情、刺激經濟,各國先後出臺了多輪貨幣和財政政策,目前不少經濟體面臨貨幣政策捉襟見肘、財政政策“無米下炊”的局面,且超寬鬆貨幣政策帶來的金融投機風險加劇、債務激增等隱患正逐步顯現,值得警惕。

  古特雷斯説:“新冠肺炎疫情是人類的災難,但也能夠成為人類的新機遇。”危與機的辯證法顛撲不破,疫情的“危”能否真正轉化為機遇的“機”,既取決於各國的奮鬥與努力,也取決於能否真正維護和踐行多邊主義,走和平共處、互利共贏之路。

  經歷了一年多的風雨,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深切體會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義。動不動就搞脫鉤、斷供、制裁,搞排他性的“小圈子”,只會讓世界經濟的復蘇之路變得更加坎坷。(郭言)

責編:馮實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