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復蘇不確定性上升
來源:經濟日報  |  2021-10-14 09:17:28

全球經濟復蘇不確定性上升_fororder_res01_attpic_brief (1)

  全球經濟雖持續復蘇,但新冠肺炎疫情捲土重來,復蘇勢頭減弱,不確定性上升。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5.9%,相較7月預測下調了0.1個百分點。各國短期經濟走勢的分化將對中期經濟表現産生持久影響,疫情造成的“斷層”似乎將持續更長時間。

  當地時間10月12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5.9%,相較7月預測下調了0.1個百分點。IMF首席經濟學家吉塔·戈皮納特(Gita Gopinath)表示,下調2021年全球增長預測值的主要原因是發達經濟體和低收入發展中國家的預測增速放緩。其中,發達經濟體預測增速放緩在一定程度上是供給中斷造成的;低收入發展中國家預測增速放緩則主要由疫情惡化所致。一些出口大宗商品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短期經濟前景有所改善,這部分抵消了上述兩組國家前景的惡化。

  IMF指出,全球經濟雖持續復蘇,但新冠肺炎疫情捲土重來,經濟復蘇勢頭已經減弱。疫情造成的“斷層”似乎將持續更長時間,這是因為各國短期經濟走勢的分化將對中期經濟表現産生持久影響。這種差距主要是由各國疫苗獲取能力和早期政策支持力度不同造成的。德爾塔病毒正迅速傳播,新變種病毒也可能出現,這給疫情的持續時間帶來了更多不確定性。各國開展政策選擇的難度加大,且涉及多方面的挑戰,包括就業增長疲軟、通貨膨脹上升、糧食安全問題、人力資本積累倒退、氣候變化等。同時,由於疫情對接觸密集型行業造成了干擾,大多數國家的勞動力市場復蘇明顯滯後於産出復蘇。

  疫苗接種和政策支持的差異導致各國復蘇前景繼續呈現分化趨勢。IMF預測,2021年發達經濟體GDP將增長5.2%(相較7月預測,下調0.4個百分點,下同),其中,美國經濟將增長6%(下調1個百分點),日本經濟將增長2.4%(下調0.4個百分點),英國經濟將增長6.8%(下調0.2個百分點),歐元區經濟將增長5%(上調0.4個百分點),歐元區中的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經濟將分別增長3.1%、6.3%、5.8%、5.7%,相較7月預測,法國、意大利分別上調了0.5個、0.9個百分點,德國、西班牙則均下調了0.5個百分點。

  2021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GDP將增長6.4%(上調0.1個百分點),其中東盟五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將增長2.9%(下調1.4個百分點),印度經濟將增長9.5%(沒有變化),俄羅斯經濟將增長4.7%(上調0.3個百分點),巴西經濟將增長5.2%(下調0.1個百分點),南非經濟將增長5%(上調1個百分點)。預測中國經濟2021年將增長8%,較7月預測微幅下調0.1個百分點。

  吉塔·戈皮納特指出,發達經濟體的總産出預計將在2022年恢復至疫情前的趨勢水準,在2024年將超出疫情前趨勢水準的0.9%。相反,到2024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不包括中國)的總産出預計仍將比疫情前的預測值低5.5%,意味著這些國家在提高生活水準方面的進展將出現更嚴重的倒退。這種分化是由“疫苗鴻溝”和政策支持的巨大差異導致的。在發達經濟體,超過60%的人口已經完成疫苗接種,並且一些人正在接種加強針,但低收入國家仍有約90%的人口沒有接種疫苗。此外,儘管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産出缺口更大,但由於融資環境趨緊,通脹預期變動風險增大,它們正在更快取消政策支持。

  吉塔·戈皮納特表示,供給擾動則帶來了另一個政策挑戰。一方面,在一些國家,疫情暴發和不利氣候導致主要生産投入品出現短缺,造成製造業活動疲軟。另一方面,這些供給短缺,加上被壓抑的需求釋放和大宗商品價格反彈,導致消費者價格通脹迅速上升。美國、德國以及許多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都出現了這種情況。在糧食安全問題最為嚴峻的低收入國家,食品價格上漲幅度最大,這導致貧困家庭負擔加重、社會動蕩風險加劇。

  IMF認為,總體而言,全球經濟增長的風險偏向下行,主要的風險是:在疫苗廣泛普及之前,可能出現更厲害的新冠變種病毒;通脹風險則偏向上行,如果疫情導致的供需失衡比預計持續更長時間,包括在對供給潛力的破壞比預計更為嚴重的情況下,那麼通脹風險可能變為現實,從而導致價格壓力更為持久、通脹預期不斷上升,這將使發達經濟體比預期更快推動貨幣政策回歸常態。

  在全球經濟“斷層”加深、復蘇不確定性上升且政策權衡更趨複雜的新形勢下,IMF建議,首先,加快全球疫苗普及仍是政策的重中之重。同時,各國還應推進大面積檢測,加大對治療方法的研發投入。這將挽救數百萬人的生命,幫助避免新變種毒株的出現,並推動全球經濟更快復蘇。IMF就疫苗普及提出了一項切實可行、有成本效益的方案,目標是讓所有國家的疫苗接種率在2021年底達到至少40%,在2022年中期達到至少70%,以應對傳染性更強的變種病毒。為實現上述目標,高收入國家需要履行現有的疫苗捐贈承諾,與疫苗生産商協調,在近期優先向“新冠疫苗實施計劃”(COVAX)提供疫苗,同時取消對疫苗及其生産原料的貿易限制。

  其次,確保資金受到約束的國家能夠繼續開展基本支出,同時履行其他支出義務。IMF最近開展了6500億美元規模的特別提款權普遍分配,這為有關國家提供了亟需的國際流動性,IMF呼籲外部頭寸較強的國家將特別提款權自願轉借給“減貧與增長信託”。IMF還在考慮建立“韌性與可持續性信託”,提供長期融資,支持各國投資于可持續增長。

  最後,各國應繼續根據本地疫情狀況和經濟形勢調整政策組合,以期實現最大程度的可持續就業,並維護政策框架的公信力。在財政政策方面,各國應繼續將醫療衛生支出作為支出重點。同時,各國還需要提高救助措施和轉移支付的針對性,並通過提供再培訓和支持措施,促進勞動力的重新配置。隨著健康形勢改善,應當將政策重點轉向長期結構性目標。

  在貨幣政策方面,各國需要謹慎權衡,既要應對通脹和金融風險,又要支持經濟復蘇。IMF預測,發達經濟體以及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總體通脹很可能在2022年中期之前回到疫情前水準,儘管這種預測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在當前充滿未知的復蘇環境下,各國央行應做好準備,在通脹預期上升的風險更為明確時快速採取行動。

  吉塔·戈皮納特強調,近期形勢清楚地表明,各國共同置身於這場危機中,只有所有國家和地區的疫情結束,這場疫情才算真正結束。如果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持續到中期,則未來5年中,全球GDP可能比當前的預測累計收縮5.3萬億美元。國際社會必須大力行動起來,確保各國都能公平獲得疫苗,在疫苗供給充足的國家消除民眾對疫苗的疑慮,確保改善所有人的經濟前景。(記者 高偉東)

責編:馮實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