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消息:2021三亞·財經國際論壇于12月18日在海南三亞舉行,主題為“探尋民生福祉的實現路徑”。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高培勇以視頻形式進行演講。
高培勇在演講中談道,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其中有一個頗具全新意義的提法和判斷,值得關注,那就是“微觀政策要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高培勇在演講中表示,今年是我們進入新發展階段的第一年,也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所以不管是分析經濟形勢還是部署經濟工作,自然要立足於、植根于新發展階段的新環境、新條件,關鍵是該如何認識和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的變化。
當我們論及新發展階段的新意之所在的時候,實際上是在反復體現如下這一點認識,就發展目標而言,它是高處不勝寒的;就環境而言,它是不確定性、不穩定性顯著增加的;就我們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而言,機遇更具戰略性和可塑性,挑戰更具複雜性和全局性。我們在新發展階段,辦事情,想問題,不僅要立足於發展,更要立足於安全,必須在更高層面更廣泛地統籌發展和安全。這就意味著,我們要從最基礎的環節抓起,一竿子插到底。而經濟發展的根基和基礎環節,顯然就是市場主體。
高培勇列舉了與市場主體有關的一組數據。市場主體是穩就業、擴就業的頂梁柱,不僅體現在每年超過1300萬人以上的城鎮新增就業,絕大多數都是為市場主體所吸納的。量大面廣的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是就業的大容納器,他們提供了85%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支撐了4.4億城鎮就業以及近2.9億農民工就業,還體現在市場主體是承載7億多人就業的基本盤。就現在中國而言,除了大約5000萬公職人員之外,其餘的就業都發生在市場主體,均在市場主體實現。
高培勇指出,無論是穩就業、還是擴就業,都要靠市場主體唱主角。國家的稅收在現行稅制結構條件下,其90%以上是由市場主體所繳納的。市場主體也成為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基本來源,由此決定了它們也是各級政府支出的基本支撐。市場主體還關乎科技創新、動能轉換和結構優化,是促進科技創新、實現動能轉換、推動結構優化的主要實踐者和發生地。市場主體還關乎區域發展的活力和後勁,不同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説到底是市場主體發展狀況的差距。哪個地區市場主體發展得好,哪個地區的發展狀況就好,民生的改善就快,就業的情況就好。抓住了以市場主體為中心的配置資源,也就抓住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
高培勇説,從2020年以來,我們的經濟工作和宏觀政策佈局都是圍繞著“六穩六保”展開的。按照剛剛閉幕不久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要求,明年的經濟工作也要繼續圍繞“六穩六保”而展開。問題在於,無論是“六穩”還是“六保”,都是建立在首先保住和穩住市場主體基礎之上的,都是以首先保住穩住市場主體為優先選項的。“六保”在其所覆蓋的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産業鏈供應鏈安全,保基層運轉當中,最重要的是前三保。前三保無疑是分量更重、要求更硬。但是在前三保中,保市場主體又無疑是最為關鍵的,是基礎之所在。其間的邏輯關係是,只有保住了市場主體,才能保住就業,沒有市場主體。只有保住了就業,才能保住基本民生。沒有就業也就沒有收入,也談不上基本民生。保住了市場主體,保住了就業,保住了基本民生,也就保住了國民經濟的基本盤。以此為基礎,才能進而保住糧食能源安全,保住産業鏈供應鏈穩定,保住基層運轉。(文/肖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