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環球財智 > 正文
增加6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地方化債“組合拳”發力
2024-11-11 10:22:34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責編:田蜜

  增加6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從2024年開始,連續5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安排8000億元專門用於化債……在11月8日舉行的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新聞發佈會上,地方化債政策“組合拳”對外公佈。據介紹,政策協同發力後,地方化債壓力將大大減輕。

 

  作用直接、力度大

  “安排6萬億元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是黨中央統籌考慮國際國內發展環境、確保經濟財政平穩運行以及地方政府化債實際等多種因素,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今年一系列增量政策的‘重頭戲’。”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在新聞發佈會上説。

  據介紹,這6萬億元債務限額,分3年安排,2024—2026年每年2萬億元,支持地方用於置換各類隱性債務。

  這些年,在各地各部門協同努力下,中國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規模不斷減少。2023年末,經過逐個項目甄別、逐級審核上報,全國隱性債務餘額為14.3萬億元。

  藍佛安介紹,從2024年開始,連續5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安排8000億元,補充政府性基金財力,專門用於化債,累計可置換隱性債務4萬億元。再加上這次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的6萬億元債務限額,直接增加地方化債資源10萬億元。此外,2029年及以後年度到期的棚戶區改造隱性債務2萬億元,仍按原合同償還。

  “上述三項政策協同發力,2028年之前,地方需消化的隱性債務總額從14.3萬億元大幅降至2.3萬億元,平均每年消化額從2.86萬億元減為4600億元,不到原來的1/6,化債壓力大大減輕。”藍佛安説,總的看,推出的是一攬子、綜合性、靶向準的化債組合拳,作用直接、力度大。

  幫助地方暢通資金鏈條

  此次化債“組合拳”能産生哪些政策效應?

  藍佛安説,當前一些地方隱性債務規模大、利息負擔重。在這種情況下,實施這樣一次大規模置換措施,能夠發揮“一石二鳥”作用。

  一方面,解決地方“燃眉之急”,緩釋地方當期化債壓力、減少利息支出。由於法定債務利率大大低於隱性債務利率,置換後將大幅節約地方利息支出,5年累計可節約6000億元左右。

  另一方面,幫助地方暢通資金鏈條,增強發展動能。通過實施置換政策:將原本用來化債的資源騰出來,用於促進發展、改善民生;將原本受制于化債壓力的政策空間騰出來,可以更大力度支持投資和消費、科技創新等,促進經濟平穩增長和結構調整;將原本用於化債化險的時間精力騰出來,更多投入到謀劃和推動高品質發展中去。同時,還可以改善金融資産品質,增強信貸投放能力,利好實體經濟。

  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在解決存量債務風險的同時,必須堅決遏制新增隱性債務。藍佛安表示,財政部將會同相關部門,持續保持“零容忍”的高壓監管態勢,對新增隱性債務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問責一起。主要從3個方面發力:監測口徑更全,預算約束更強,監管問責更嚴。同時,將不斷完善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加快建立同高品質發展相適應的中國特色債務體系。

  實施更加給力的財政政策

  針對各界比較關注的中國政府債務水準問題,藍佛安表示,從國際比較看,我國政府負債率顯著低於主要經濟體和新興市場國家。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數據,2023年末G20國家平均政府負債率118.2%,G7國家平均政府負債率123.4%。同期我國政府全口徑債務總額為85萬億元,其中國債30萬億元,地方政府法定債務40.7萬億元,隱性債務14.3萬億元,政府負債率為67.5%。

  從舉債用途看,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形成了大量有效資産。地方政府債務主要用於資本性支出,支持建設了一大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項目,很多資産正在産生持續性收益,既為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也是償債資金的重要來源。

  “總的看,我國政府還有較大舉債空間。”藍佛安説,目前正在積極謀劃下一步的財政政策,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

  一方面,持續抓好增量政策落地見效。今年的增量政策力度大,對經濟的拉動效應正在顯現,不少政策效應明年還會持續釋放。

  另一方面,結合明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實施更加給力的財政政策。包括積極利用可提升的赤字空間;擴大專項債券發行規模,拓寬投向領域,提高用作資本金的比例;繼續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加大力度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擴大消費品以舊換新的品種和規模;加大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加強對科技創新、民生等重點領域投入保障力度。(記者李婕 汪文正)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