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0月30日記者發稿,全國已有30個省份公佈了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成績單”。數據顯示,廣東、江蘇兩省經濟總量首次於前三季度雙雙突破10萬億元大關,山東全年經濟總量有望躋身“10萬億元俱樂部”,經濟大省“壓艙石”作用穩固。與此同時,産業結構升級成效顯著,多地裝備製造業對工業增長貢獻率超70%,高技術製造業增速領跑,數字經濟核心産業成為增長新引擎。受訪專家指出,新質生産力加速培育與區域協同發展共同夯實經濟“質升量穩”基礎。
廣東江蘇突破10萬億元
前三季度,我國國內生産總值(GDP)達到101.5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2%。國民經濟頂住壓力延續穩中有進發展態勢。
經濟大省是中國經濟的“頭雁”。近期,三大政策性銀行披露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投放進展時,均強調了對12個經濟大省的投資力度。從最新數據來看,經濟總量排位靠前的12個省份經濟運行繼續展現出強大的綜合實力,其中10個省份前三季度經濟增速快於5.2%的全國整體水準。
從經濟總量看,廣東前三季度GDP達到10.52萬億元,江蘇為10.28萬億元,兩省首次在三季度便站上10萬億元臺階。山東和浙江分別以7.71萬億元和6.85萬億元的體量、5.6%和5.7%的同比增速,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如果比照當前增速推算,山東全年經濟總量有望突破10萬億元,成為全國第三個全年GDP突破10萬億元的省份。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這不僅是數字突破,更是中國區域經濟格局演變的重要標誌,推動全國經濟格局向“多強並存”演進。山東的發展成效為傳統産業升級與新興動能培育提供了新“樣板”。
從已公佈的數據看,前三季度,20個省份地區生産總值增速快於5%,其中19個省份增速快於全國整體水準,如甘肅(6.1%)、湖北(6.0%)、寧夏(5.8%)、浙江(5.7%)等。展望全年,福建和北京經濟總量也有望向上突破新的萬億關口,站上“6萬億元”和“5萬億元”的經濟發展新臺階。
曾剛表示,前三季度多數省份經濟實現較快增長,長江經濟帶發展國家戰略的“加持”,中央宏觀經濟政策中發展新質生産力部署、“補鏈”“強鏈”措施、“兩重”“兩新”政策都為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作出重要貢獻。
裝備製造業成工業增長主力
前三季度,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1—9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3.2%,較1—8月份加快2.3個百分點,呈現加快恢復態勢,裝備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對利潤恢復貢獻突出。
從地方數據看,多地裝備製造業對工業增長貢獻率超70%(如江蘇、安徽),成為工業增長的“主心骨”。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表現出強勁增長勢頭,浙江、海南、安徽、四川、湖北等多省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速超過10%,部分省份如廣西、安徽均為27.8%。江蘇高新技術産業産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比重達51.8%。
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對記者表示,高技術製造業與裝備製造業的快速發展,是技術創新與政策引導共同作用的結果。
前三季度,新興産業形成規模效應。廣東新能源汽車、儲能用鋰離子電池、太陽能電池産量分別增長24.6%、37.6%、75.3%;上海三大先導産業(人工智能、積體電路、生物醫藥)製造業産值增長8.5%,其中人工智能製造業增長12.8%,産業集聚效應持續增強。
數字經濟核心産業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浙江數字經濟核心産業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1.6%;北京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1.2%,拉動GDP增長2.5個百分點;重慶規模以上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12.5%,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不斷加深。
朱克力表示,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已成為中國經濟結構優化的關鍵力量。數字技術支撐下的首發經濟、低空經濟新業態,使中國經濟在全球化競爭中佔據更有利位置。未來,隨著5G、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進一步普及,數字經濟將持續拓展邊界,成為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核心動能。
浙商證券宏觀聯席首席分析師廖博也向記者表示,人工智能的滲透廣度與深度,以及由此觸發的效率革命,是其中最具決定性的變數,其影響力或將呈現指數級增長。
區域、城鄉發展更平衡
前三季度的數據清晰地描繪出一幅區域、城鄉發展協同推進,更加平衡發展的圖景。
一個顯著新特點是,新質生産力在全國範圍內加速發展。東部沿海強化其“創新策源地”與“開放樞紐”功能,北京的人工智能、上海的積體電路、廣東的工業機器人,致力於突破核心技術。在曾被視為“追趕者”的西部地區,動能增長同樣迅猛,如雲南新能源電池産業增長73%。這表明,區域間在發展品質上的差距正在加速彌合。
值得一提的是,前三季度城鄉發展更趨協調,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在遼寧、河北、重慶、雲南等多數省份,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高於城鎮居民。河北城鄉居民收入比值縮小至1.98,浙江縮小至1.73,反映出城鄉收入差距持續收窄,共享發展成果的格局正在形成。
最新數據顯示,前三季度農村居民國內出遊人次12.09億,同比增長25%。中國消費經濟學會副理事長洪濤對記者表示,農村居民既是新供給的提供者,又是新消費的需求者,也是促進消費的新增量。
展望全年,經濟發展仍有挑戰,如部分省份的房地産開發投資仍處於深度調整期,外部環境的複雜性不確定性依然存在。但總體來看,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在曾剛看來,推動2025年中國經濟在“質升量穩”的道路上持續前進,核心在於將短期內的經濟穩定增長與中長期的結構性改革和高品質發展相結合,即確保宏觀政策精準發力、新舊動能協同轉換,以及國內國際市場的良性互動。(證券時報 記者 郭博昊 江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