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跨境電商稅務監管進入穿透時代 數據直連堵漏洞 行業規範走向縱深
近期,亞馬遜等境內外電商平台啟動中國賣家涉稅信息報送的舉動在中國跨境電商行業“炸開了鍋”。根據亞馬遜發佈的通知,2025年10月起,亞馬遜將按季度向中國稅務機關報送中國賣家相關信息,包括賣家身份、交易數量、收入以及佣金和服務費等信息。亞馬遜還提到,平臺將於2025年10月31日前進行首次季度信息報送,範圍涵蓋2025年第三季度(7月至9月)。
證券時報記者從業內了解到,不少跨境賣家已經收到稅務機關發送的稅務自查短信,第三方諮詢機構也頻繁接到跨境賣家關於應對措施的諮詢。這意味著,稅務系統已實現與互聯網平臺數據打通,部分跨境電商企業長期存在的稅務漏洞將被堵上,行業合規化發展大幕徐徐開啟。
頭部平臺已報送賣家信息
“我有兩家店舖的主體是深圳的,其中一家就收到短信了,説我們申報的三季度增值稅銷售收入,少於互聯網平臺企業向稅務機關報送的收入金額,要求及時自查更正,避免産生不必要的法律風險和經濟損失。”深圳的一位跨境賣家陳先生對記者表示,他還有幾家店舖主體在廈門,部分店舖也接到了稅務機關的電話通知。
記者了解到,此次收到稅務機關相關通知的跨境賣家不在少數。專注于企業跨境出海合規業務的深圳小飛象出海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王亞麗表示:“我們最近接到了不少跨境賣家的諮詢,涉稅金額普遍較大,這幾天我們都在忙著為企業制定諮詢方案和合規輔導。”
據她介紹,這些賣家來自廣東、福建、浙江、江蘇、雲南等全國多地。即便部分暫時未收到短信的跨境賣家,也擔憂自身面臨同樣問題,因此近期行業內舉辦了多場跨境合規風險及稽查應對主題講座。王亞麗認為,多地同步發送內容一致的提醒短信,釋放出明確信號:稅務系統已實現與互聯網平臺數據打通,企業申報數據正被系統自動比對核查。
據稱,這是中國跨境賣家首次收到此類稅務信息提醒,但並非突如其來。今年6月,國務院發佈《互聯網平臺企業涉稅信息報送規定》,隨後國家稅務總局出臺《關於互聯網平臺企業報送涉稅信息有關事項的公告》。這兩項法規首次將涉稅信息報送義務明確延伸至所有服務中國經營者的境外互聯網平臺。根據規定,無論平臺註冊地在境內還是境外,只要為中國境內經營者提供網絡交易營利性服務,就必須履行報送義務。
而在此之前,稅務機關主要依賴賣家自行申報,存在明顯信息不對稱,許多賣家長期維持“零申報”狀態。如今,平臺向稅務機關報送匯聚的海量企業交易數據和參與主體信息,有助於稅務機關獲取更真實、完整的賣家數據,實施更精準的徵管,進而建立動態、可追溯的稅收監管體系。
記者從業內人士處獲悉,截至目前,包括沃爾瑪、Shopee、SHEIN、速賣通、Temu、TikTok Shop在內的多家平臺均已完成備案,並啟動向中國稅務機關報送賣家信息的工作。
腰尾部企業挑戰最明顯
很顯然,隨著新規落地實施,跨境電商行業的涉稅信息管理進入新階段,全行業的合規化大幕正式開啟。前三季度,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約2.06萬億元,增長6.4%,成為穩外貿、促轉型的重要力量。然而,行業的快速擴張必然伴隨著監管體系逐步完善的需求。
這波稅務合規潮之下,會給不同類型的跨境賣家帶來哪些影響?深圳一家上規模的跨境電商企業負責人許可(化名)分析,對於頭部梯隊的跨境賣家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完全無需擔心監管,因為本身已完成合規建設;準上市公司也已啟動調整集團架構、店舖主體等合規程式。
而腰部梯隊企業則持“觀望態度”,暫不主動推進合規,擔憂審計等合規投入成為“沉沒成本”,計劃等待政策明確後再行調整。“這類企業多為一般納稅人,長期零申報,銷售額達幾千萬元甚至上億元,但利潤極低且缺乏進項票,想申報卻無力承擔稅負,申報怕引發倒查,不申報又面臨風險,目前普遍處於焦慮的觀望狀態。”許可透露。而對於佔行業比重最大的長尾梯隊中小微企業而言,此前長期缺乏合規意識,部分中小賣家財務體系缺失,遊走在稅收監管灰色地帶,此次平臺報稅對這類賣家的影響尤為顯著。
多措並舉尋求合規是王道
涉稅信息報送新規的實施,是跨境電商行業邁向成熟規範的必經環節。長遠來看,它將徹底重塑行業生態體系,推動中國跨境電商告別“重規模、輕品質”的發展模式,正式步入以“品質提升”為核心的全新發展階段。
一名接近稅務部門的知情人士對記者表示,雖然稅務總局已獲取亞馬遜等平臺的店舖數據,但因行業特殊性暫未採取“一刀切”監管,目前仍處於走訪調研企業階段,後續或將基於調研結果制定下一步舉措,例如根據不同營收規模制定分級監管、階梯式徵稅標準。
該人士分析稱,如果監管沿用2019年國家稅務總局印發的《企業所得稅核定徵收辦法(試行)》中的核定徵收政策,跨境電商將被劃分為“批發零售業”,按商品交易總額(GMV)的4%—15%核定利潤。舉例來看,若企業有1000萬元GMV,按5%—10%的稅率核算,僅需繳納2萬—3萬元稅費。“預計監管不會‘一刀切’,因為這將影響近100萬人就業,涉及貨代、物流等多個跨境鏈路環節。”該人士表示。
另據記者了解,當前不少跨境賣家試圖借道香港規避或降低稅負。具體操作模式為:內地公司先將貨物賣給自身的香港公司,再由香港公司轉售給海外買家;亞馬遜店舖僅用內地公司作為“空殼”,銷售款項直接進入香港公司賬戶,利潤留存香港;隨後在內地成立代運營公司,香港公司再向內地代運營公司支付服務費。
對此,深圳一位專注于電商財稅合規的業內人士表示:“這種模式看起來實現了流程的閉環,但不合規,因為香港公司本質是空殼,實際運營都在內地,而且店舖(空殼公司)可能零申報,可亞馬遜會向內地稅務部門報送真實銷售額,兩邊數據對不上,很容易被查。”他建議,賣家應通過調整業務模式,優化供應鏈、規範交易流程,使業務符合報關要求,而非試圖通過“拆分主體、設立空殼”等偏門規避監管。
事實上,大賣家有足夠的規模和利潤來應付合規所需要的各項成本,而佔比較大的中小賣家,如何在行業合規浪潮之下繼續生存發展?許可認為,腰尾部賣家的轉型方向是産品精細化與合規化:一是選品上,淘汰低客單價、無競爭力的産品,聚焦高附加值品類,擺脫對“價格戰”的依賴;二是運營上,主動適應監管要求,通過核定徵收等政策降低合規成本,逐步實現合規經營。
許可表示,頭部企業應發揮帶頭作用,一方面,以“純自主品牌、強研發、全鏈路”為核心佈局,為行業樹立合規與高品質發展的標杆;另一方面,頭部企業應避開低價競爭領域,聚焦高客單價産品,減少與腰尾部賣家的直接競爭,為腰尾部賣家留出轉型空間,最終推動整個行業從“粗放式增長”向“良性循環”轉型。(證券時報 記者 卓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