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 耿 通訊員 蔡立松 曾治雲
位於桂北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的資源縣,曾經貧困村佔比56.8%,貧困發生率為16.03%,貧困戶居住分散,致貧原因多,精準幫扶需求度高。脫貧攻堅戰打響後,該縣在幹部與貧困戶結對“攀窮親、找窮根、摘窮帽”的過程中,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進帶動作用,有針對性地因人施策,組建黨員互幫“微團隊”,積極培育致富帶頭人和優秀基層幹部,先後實現43個貧困村、7855戶2.99萬人脫貧摘帽,2019年底貧困發生率降至0.21%,今年將實現全縣47個貧困村7975戶3.02萬人全部脫貧摘帽。
A 結親幫扶 扶貧政策量體裁衣
“既然結了親,就要扎紮實實地幫助他們成功脫貧。”俗話説,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但資源縣的91個單位5436名幫扶幹部用實踐證明了7436戶貧困戶“窮在深山有親幫”。
縣處級幹部結對幫扶4戶貧困戶,科級幹部結對幫扶3戶貧困戶,股級幹部結對幫扶2戶貧困戶,一般幹部結對幫扶1戶貧困戶和黨員幹部另加1戶貧困戶。該縣按照“4321+”的結對幫扶原則,有針對性地幫助貧困戶以“私人訂制”的模式落實住房、醫療、教育、産業發展等幫扶政策,因地制宜引導貧困戶發展特色種植業、養殖業、林業和林下經濟産業。
“以前村裏的貧困戶抱著等靠要的思想,不敢幹、不會幹甚至不肯幹,如今有駐村工作組和幫扶人出謀劃策,加上以獎代補産業激勵政策,大家都幹勁十足。”高山村黨支部書記張德雄看著村裏的變化深有體會地説。現在,村裏修通了道路,發展了致富産業,全村24戶貧困戶全部搞起了生豬養殖。
據統計,資源縣實施“4321+”結對幫扶以來,幫扶幹部走訪貧困戶32萬餘人次,解決困難、問題6.8萬餘件,脫貧效果明顯。
B 黨群互助 激發産業發展活力
“我是黨員,我承諾要認真學習養殖技術,爭取早日脫貧。今後把養殖技術傳授給其他貧困戶,幫助他們致富。”這是梅溪鎮胡家田村村民張前柱曾經作為合作社裏唯一貧困黨員所做的承諾。
張前柱所在的胡家田村亞冷水魚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是“1名非貧困黨員+N名致富能人+1名貧困黨員”方式組成的“1+N+1”的黨群互助“小細胞”。通過以小額貸款入股獲得的分紅和在合作社務工收入,張前柱已實現脫貧摘帽,正為完成自己的帶富承諾而努力。
通過“支部+合作社”“支部+電商”“支部+基地+貧困戶”等模式,黨群互助“小細胞”真正實現了黨的建設陣地和扶貧陣地有效對接,在脫貧幫扶、産業發展、調處矛盾中發揮黨員先鋒模範和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
在“小細胞”結對幫扶中,貧困村黨組織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員“守村有責”,實行包村、包片負責制,黨員按照自己的特長組織有經濟實力的非貧困戶與貧困戶組成産業發展微型團隊,明確幫扶者、被幫扶對象、幫扶內容,並開展“雙亮雙諾雙落實”活動,集中公示每名黨員的承諾書。
由於有了黨員的帶動,互助“小細胞”的內在動力得到激發。截至目前,該縣通過“1+N+1”黨群互助“小細胞”帶動貧困戶發展各類種養産業項目120余個,不僅加快了扶貧由“輸血”向“造血”轉型,還有效避免了“扶懶”情況的發生。
C 先鋒引領 培育黨員致富達人
為推動黨建與脫貧工作互促雙贏,增強農村黨員的責任感和基層黨組織的向心力,資源縣實施一系列“黨建+”幫扶模式助力脫貧攻堅。
“黨建+引領”培育脫貧“領頭羊”。該縣把農村優秀青年培養成黨員,把優秀黨員培養成村幹部。為了將全縣74個村黨支部班子樹立成脫貧攻堅戰中的一面旗幟,該縣著重把帶動能力強、有知識、有技能、有發展經驗的年輕優秀黨員選進村兩委班子,併為貧困村選優配強第一書記、大學生扶貧專乾等,使村級黨組織的帶動引領作用在精準扶貧一線得到充分發揮。
各駐村工作組在推進精準扶貧中,因地制宜實施“黨員示範基地”“黨員樣板産業”“黨員創新項目”等系列工程,培養了陳德貴、劉洪均、于秋長、鄒定友等一批黨員致富帶頭人。
“黨建+資金”為群眾解憂。與此同時,資源縣將行政村辦公經費從每年1.6萬元增加到每年3萬元,並安排5萬元專項服務群眾經費,用於解決群眾急需、急盼解決的問題。
為激發村幹部幹事創業的熱情,該縣還提高村黨組織、村委會負責人收入,全額村黨組織和村委會正、副職工資增加800元/月,半額村幹增加400元/月;全縣所有村幹還可享受縣財政購買的保險等福利,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更好地發揮先鋒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