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地區推進脫貧攻堅 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環江實踐
來源:廣西日報  |  2020-09-28 09:20:12

少數民族地區推進脫貧攻堅 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環江實踐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城西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 黃尚彪/攝

  黃炳峰

  環江是全國唯一的毛南族自治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經過多年的扶貧工作,尤其是近幾年的脫貧攻堅戰,2020年5月,環江退出貧困縣序列。綜合全國毛南族脫貧情況,毛南族已實現整族脫貧。

  環江毛南族群眾代表將當地毛南族實現脫貧的喜訊,寫信彙報給習近平總書記,總書記作出了重要指示,“希望鄉親們把脫貧作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點,再接再厲,繼續奮鬥,讓日子越過越紅火。”習近平總書記對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的重要指示,既是動力,也是指引;既是對環江廣大幹部群眾艱苦奮鬥的充分肯定和鼓舞激勵,也是對毛南族幹部群眾的殷切期待和囑託。

  全面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鄉村振興,同樣也是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當前,擺在少數民族地區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實現脫貧之後,如何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更高品質更高水準的經濟社會發展,讓少數民族群眾走向更加富裕的道路,過上更幸福的生活。環江退出貧困縣序列之後,縣委、縣政府提高政治站位著眼大局,結合縣情實際落實落細,積極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並取得預期成效。

  一、在解放思想、統籌城鄉發展上做好銜接

  根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的階段性任務,脫貧攻堅本身就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鄉村振興的基礎性階段。因此,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首先要在解放思想、統籌城鄉發展上做好銜接。

  實現脫貧,只是解決貧困群眾不愁吃、不愁穿,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但“兩不愁三保障”解決後,群眾對文化、法治、生態等需求更加凸顯,增收致富的願望也更加強烈。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站在新的發展階段和歷史起點去謀劃,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工作思路,總結脫貧攻堅經驗方法,將目標任務、政策舉措、工作機制等,在鄉村振興大框架下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

  環江以“小社區”提供“大服務”,提升城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的服務和治理水準,就是在解放思想、統籌城鄉發展上做好銜接的縮影。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群眾脫貧後,環江構建“黨建聯抓、自治聯管、産業聯扶、就業聯創、文化聯辦、服務聯動”的新型社區治理模式,引進“三社聯動”服務機制,全面提升社區管理治理服務水準,實現了“新村向新城、農民變市民”的穩定轉變,帶動搬遷群眾安居樂業。同時,通過設立扶貧車間、扶貧商鋪,引進企業入駐、移民參與後續鞏固産業園分紅等脫貧途徑,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的大石山區貧困人口過上幸福新生活,實現了“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目標。

  二、在戰略定力、強化幹部幫扶上做好銜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是一項艱巨任務。而群眾脫貧之後,要堅持脫貧不脫責任、摘帽不摘幹勁,以更大決心、更大力度、更實舉措,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提升脫貧成色。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中,在戰略定力、強化幹部幫扶上做好銜接。

  在脫貧攻堅戰中,環江把縣直單位“一把手”放到幫扶聯繫村任“大村主任”,形成全縣12個鄉(鎮)、143個行政村由“鄉(鎮)黨委第一書記”“大村主任”和“駐村黨組織第一書記”三級領導聯動“抱團”指揮格局,為脫貧攻堅戰提供有力組織保證。以“小局長”續任“大村主任”,就是由脫貧攻堅轉向推進鄉村振興,在戰略定力、強化幹部幫扶上做好銜接的具體實踐。

  “大村主任”能利用自身資源,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團結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落實好第一書記銜接、駐村工作隊員銜接、結對幫扶銜接、扶貧協作銜接、責任調配銜接等工作,做到科學調度指揮、整合力量協同,保持力度不減、激情不減、勁頭不減,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順利開展。

  三、在制度安排、構建工作體制上做好銜接

  脫貧攻堅戰中,全國上下建立了五級書記抓扶貧制度、黨政主要領導負責的領導小組制度、東西部對口扶貧制度、“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制度等,這一系列治理貧困的制度安排,保證了脫貧攻堅戰的順利實施並取得預期成效。但是,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任務完成後,以上制度安排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能否有效銜接、如何銜接,還需要各級黨委、政府認真思考。

  環江在這方面,側重抓三個重點。

  一是工作機制“連得起”。脫貧攻堅戰中建立起來的領導機構、工作班子、人員隊伍、體制機制等,在推進鄉村振興尤其是過渡期繼續沿用,確保從脫貧攻堅順利過渡到鄉村振興。如強化黨委和政府的脫貧攻堅主體責任、強化各級領導的具體責任、強化行業部門的分工責任、強化聯繫單位的幫扶責任等。

  二是不搞政策“急剎車”。脫貧攻堅總體任務完成後,對於少部分存在返貧風險和致貧風險的家庭和人口,繼續進行精準扶持,在資金投入等方面予以傾斜;對於易地扶貧搬遷的後續産業扶貧任務、工程項目等,繼續發力做好規劃統籌,並納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對於脫貧攻堅中的一些好辦法好經驗(諸如“六聯一帶”“三社聯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繼續發揮其效能。

  三是籌措資金“保振興”。2018年到2020年8月,中央、自治區下達環江鄉村振興補助資金11037.6萬元。截至目前,我縣累計支出75255.17萬元,項目主要是産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運行維護、村莊規劃管理及推進生態環境優化、文化繁榮興盛等方面。

  四、在落實要求、突出地方特色上做好銜接

  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總要求。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任務完成之後,接續工作就是要滿足群眾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初衷之一。貧困群眾脫貧之後,在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過程中,各地應根據自身實際,既要做好銜接,又要突出特色。環江主要在産業興旺、鄉風文明、治理有效三個方面突出特色。

  一是産業興旺銜接上的特色。脫貧攻堅中産業扶貧是重點,是脫貧群眾增收的主渠道,通過産業扶貧,增強貧困群眾的造血功能。脫貧之後,要由産業扶貧轉向産業振興,實現産業興旺。

  環江把産業振興作為增加群眾收入的治本之策,以“小産業”對接“大市場”,圍繞“高、果、遊、園”發展戰略,聚焦縣級“5+2”、村級“3+1”特色産業,突出打造生態牌、綠色牌、富硒牌、長壽牌,培育“環江香豬”“環江菜牛”“環江紅心柚”“環江香粳香糯”“環江香鴨”“環江油茶”等農産品區域公共品牌、企業品牌、産品品牌。

  目前,全縣獲得農業部“三品一標”農産品認定27個,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特色、一縣一品牌”的産業格局;全縣192個産業示範園區(點),被認定為自治區級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3個、縣級 7個、鄉級21個、村級79個。環江還聚焦“小産業”對接“大市場”精準發力,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和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加快構建農産品冷鏈物流。借助供銷社成功改革激發的新動力,創新産銷對接機制,舉辦農産品産銷對接活動等靈活多樣的行銷模式,將全縣特色農産品推向大市場。今年即使在新冠疫情嚴重影響下,全縣仍對外銷售柑桔等水果2306.7萬斤,各類農産品基本沒有滯銷。

  二是鄉風文明銜接的特色。“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文化基礎。由脫貧攻堅中的文化扶貧轉向鄉村文化振興,實現鄉風文明,就要弘揚鄉村的優秀傳統文化,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淳樸民風,為鄉村振興提供內在保證和動力源泉。

  環江以“小課堂”傳播“大理論”,依託縣鄉村三級“新時代講習所”和“小課堂”,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和鄉村振興戰略思想,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斷提升全縣幹部群眾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增強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環江還以“小戲臺”為載體,大力實施戲曲進鄉村、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百村千屯辦春晚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同時,培育一批貼近群眾生活、樂於為黨代言的鄉土文化人才。通過以上多種途徑,實現文化扶貧向鄉風文明的有效銜接。

  三是治理有效銜接的特色。“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社會基礎,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意。環江以“小積分”撬動“大振興”,做好黨建引領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工作。

  “小積分”,即“X+2+1”積分管理模式,“X”是各村屯結合自身實際,將環境衛生、飲水、道路、文化等公共設施管護,以及其他鄉村振興項目進行量化設分;“2”是設立以黨群理事會為主、振興紅色驛站為輔的兩種黨群組織平臺,組織開展評分、統分、管分、兌分工作;“1”是一村配套一家愛心超市,開展積分實物激勵兌現工作。

  通過落細落實積分管理模式,不斷增強村級組織號召力、凝聚力和組織力,切實提高農村群眾的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法治觀念、振興意識,有效解決農民群眾內生動力不足、農村環境臟亂差等突出問題,根治厚葬薄養、天價彩禮、大操大辦、吃喝玩賭等陳規陋習。以農民群眾精神風貌的提振和鄉風民俗的文明,推動農村環境大改觀、産業大發展、思想大轉變、風貌大變樣,使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

  目前,環江正積極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工作,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方式和載體。一個鄉村振興的環江,必將隨著“世遺時代環江”“高鐵時代環江”而崛起!

編輯:唐志強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