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産業升級 鄉村美麗 農民富足
——我區“十三五”發展成就綜述之“三農”篇
本報記者 王艷群
“十三五”以來,我區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和品質效益明顯提升,農民持續穩定增收,形成了農業産業升級、鄉村美麗、農民富足的廣西現代特色“三農”發展新格局。
2016年以來,我區第一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達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義增長達9%以上,兩項增速均居全國前列。
鄉村美麗、日子紅火,我區農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顯著增強。
獲得感:能增收才是真豐收
又是一年豐收節,生薑飄香谷滿倉。9月22日一大早,全州縣石塘鎮的生薑種植農戶們就忙碌起來,趕著將剛采收的新鮮生薑清洗、過秤、打包、裝車,發往全國各地銷售。2017年9月,石塘生薑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産品”,輻射帶動了周邊鄉鎮規模化種植,發展壯大了該縣生薑産業。該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今年全縣生薑種植總面積有2.85萬畝,産量可達12萬噸,年總産值有望突破14億元。
“壯大農業産業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保障,也是鄉村振興的持續動力。”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負責人説,為扭轉廣西農業小散亂局面,結合各縣市、鄉鎮、村的不同地理環境及農民種植養殖傳統習慣,自治區按照“市市有(農業)特色、縣區有(農業)産業、鄉鎮有(農業)特産(品)”的發展思路,深度優化農業産業體系及佈局,使優勢特色農業産業進一步向優勢區域集聚,涌現了一批千百億元農業産業集群。
目前,我區已打造糧食、蔗糖、水果、蔬菜、漁業、優質家畜等千億級産業,
蠶桑、中藥材、優質家禽等500億元級産業,推動休閒農業發展成為超300億元産業,食用菌發展成為200億元及茶葉産值超100億元等農業産業。我區蔗糖産量佔全國60%以上,蠶繭産量佔全國半壁江山、佔世界40%份額,橫縣茉莉花産量和花茶産量佔全國80%以上、佔世界60%以上。
截至今年8月,全區已累計認定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園、點)1.3851萬個,其中自治區級核心示範區339個,已獲批13個國家級特色農産品優勢區、27個國家農業産業強鎮,三黃雞、羅漢果等一批農産品入選2020年國家優勢特色産業集群建設名單,11個品牌上榜首批中國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蔬菜(含食用菌)年産量達3550萬噸,水果年産量繼續保持全國第一,達2150萬噸。
産業扶貧挑起脫貧攻堅的“大梁”。全區縣級“5+2”特色産業已覆蓋了118.23萬戶有發展能力的貧困戶,覆蓋率為96.36%。已啟動建設各級農産品加工集聚區120個,全區現有規模以上農産品加工企業1900多家。廣西創建了全國首家“現代青年農場主學院”、首家“農業經理人學院”,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10.34萬人、現代青年農場主1800多人、農業經理人700多人,全區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發展到7.3萬家以上,比2017年增加1.7萬家以上。農旅、農文、農教和産村融合明顯提升,休閒農業成為農民增收重要途徑。農産品冷鏈物流、農村電商、眾籌農業等新産業新業態新經濟不斷壯大,農業農村經濟活力顯著提升。
2016年以來,我區已脫貧人口中通過産業幫扶實現增收脫貧的有426萬人,佔脫貧總人數的94.67%,高於全國72%的平均水準。全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年人均純收入從2015年底的2773元增加到2019年底的10600元,翻了兩番。
幸福感:生態美才是真的美
“十三五”期間,我區在鞏固拓展脫貧成果的基礎上,堅持城鄉一體、産業融合的原則,全力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局謀劃鄉村振興。
“制約農村衛生環境的廁所、垃圾站點經過改造後,家家戶戶用上了乾淨的廁所。一條條漂亮、整潔的公路正指引大家奔向幸福大道。如今村民講衛生、樹新風意識已明顯提高,田園村莊變得更加富饒美麗。”鹿寨縣中渡鎮大兆村的村民感嘆。該村在推進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改過程中,積極探索出一條農村黑灰污水處理利用新模式,榮獲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和中國最美休閒鄉村稱號。這是我區縱深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幸福新農村改革的新成果。
“十三五”期間,我區在全國首創立法推動鄉村清潔工作,95%以上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理,累計完成戶用衛生廁所改造建設1026萬座,建設農村衛生公廁2.76萬餘座。全區6.23萬個村莊開展“三清三拆”工作,基本整治型村莊竣工3.29萬個,設施完善型村莊竣工847個,精品示範型村莊竣工115個,打造了71條特色鮮明、宜居宜業宜遊、鄉風文明的鄉村風貌示範帶。
山清水秀村美麗,我區廣大農民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將生活過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
認同感:可持續才是真發展
“2019年,全村集體經濟收入已由2018年的5萬元增加到500萬元,一年時間翻了100倍。”北流市新圩鎮河村村黨支部書記陳家平高興地説,去年起,河村以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抓手,把鄉村旅遊、現代特色農業、鄉村文化復興等作為産業融合的切入點,探索出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農民主體參與的鄉村振興模式,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的可持續發展。
經過一年建設,河村變得風景秀麗、道路整潔、瓜果飄香,成為農業和旅遊業有機結合的示範村。在實施鄉村振興過程中,該村通過發展産業、入股土地分紅、設置公益性崗位等方式,實現了貧困戶76戶292人脫貧。北流市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取得創新性、突破性進展,創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納入年度利用計劃管理和新增集體建設用地入市”的做法,在2019年第三次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時被吸納。
5年來,我區從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提出26條具體改革措施,制定改革任務責任清單,通過“點上集成、面上推廣”,打造一批鄉村振興示範點,加快推進農村産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累計建立了97個農村産權流轉交易中心,覆蓋107個縣(市、區),全區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面積達1409.6萬畝,相當於二輪承包地面積的42.2%。
農村土地的有效流轉,有效促進了農業産業適度規模經營,同時壯大了農村集體經濟、增加了農民收入。截至今年8月,全區共完成登記賦碼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共6170個,開展“三變”改革的行政村3919個,確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1822萬人,量化集體資産121億元,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