嫺熟的拉坯,全神貫注的雕刻,細心的拋光打磨……在欽州監獄裏服刑人員接受文化重塑,“化身”獄中“藝術工匠”製作欽州坭興陶。
一團團沒有形狀的泥土在他們手裏多次混練後拉坯成型,描上詩文圖案,以刻、紋、印的方式雕刻上色,送入1150℃以上高溫中煅燒後打磨拋光,一件件細膩、古樸、典雅的陶器誕生。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制陶工藝與文化改造發生了聯繫。這些來自欽江東西兩岸的陶土經由時間與匠心的歷練,演繹了從泥土變成珍寶的傳奇。而高墻內的服刑人員,在造型與紋刻的藝術中,也完成了心靈與泥土的對話,化蛹成蝶,重塑人生。
文化是力量,凝聚著希望,鼓舞著夢想。長期以來,欽州監獄堅持以政治改造為統領,紮實推進五大改造工作,努力探索罪犯改造工作實踐創新,構建起以“思過覺醒、敬法修德、正心仁愛、抵達新岸”為主體內容的“覺岸”文化體系,確立 “思”“覺”“正”“法”“仁”“德”“新”為主題的監區文化品牌,最大化激發服刑人員改造積極性。
“看著這些泥巴在自己手中變成各式各樣的陶坯,特別有成就感,也有了自信心,就覺得爛泥都可以變寶,我為什麼不能變好呢?”這是服刑人員盤某學習製作坭興陶的感悟。
盤某于2017年開始學習坭興陶陶藝。兩年多來,憑著對坭興陶的濃厚興趣,他用心鑽研,刻苦練習,現在已經成為了拉坯制坯的一把好手。
在欽州監獄,坭興陶除了藝術熏陶的價值,還具有矯治好逸惡勞的勞動改造本質。服刑人員符某堅定地説:“我們每個人都有勞動定額,要努力學,努力練,努力完成任務,才能爭取加分減刑。”
欽州監獄還會安排罪犯的自我創作時段。在警官的指導下,除了傳統的詩詞歌賦、花鳥蟲魚,他們把政治改造的“五個認同”融入到坭興陶製作當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黃絲帶幫教行動、抗疫情等等充滿正能量的畫面,優美多姿、栩栩如生,既是服刑人員改造生活的真實反映,也是監獄以文化人的新體現。
在培育坭興陶改造文化的道路上,欽州監獄並不止步于教育本身,而是跨越高墻,延伸功能,為服刑人員搭建起通向新生的橋梁。舉辦就業推介會就是一個重要途徑,許多學陶藝的服刑人員從高墻走向社會,開啟了新的人生。
方明(化名)是欽州市人,2020年4月刑滿釋放。在欽州監獄服刑期間,他在坭興陶藝工作室可謂是“元老”級人物,多年的磨練讓他練就了一手龍鳳和人物浮雕的高超技藝。現在,憑藉高品質的陶刻技術讓他有了更為多元的就業選擇,許多知名廠家紛紛邀請他加入團隊。
“學習坭興陶給我的人生帶來了很大改變,首先是無形中鍛鍊了我的忍受力,特別是專注力,改變了我的性格,讓我能更加集中精力去把事情做好。其次是現在市場對高端陶刻的需求還是挺旺盛的,學好這門技術出來後可以找到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如今,已經重新回歸社會的方明對生活充滿了信心。
近年來,通過文化塑魂,幫助罪犯進行改造,欽州監獄改造品質明顯提高並取得良好效果。“依託欽廉海洋文化,引入欽州坭興陶、煙墩大鼓等非物質文化項目,形成了體系完整的‘覺岸’改造文化,罪犯在濃厚的文化熏陶下逐步糾正惡習,重塑正確‘三觀’,改造品質明顯提高,違規違紀率長期保持低位狀態。”欽州監獄黨委書記、監獄長戴廣壽説。(王功孝、陳志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