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科技體制創新改革落地生根收穫實效—— 深化體制改革 激發創新動力
來源:廣西日報  |  2020-11-09 09:02:51

  原標題:我區科技體制創新改革落地生根收穫實效——

  深化體制改革 激發創新動力

  本報記者 龔文穎 董文鋒 通訊員 王金成 周 鈞

  “科技領域是最需要不斷改革的領域。”“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科技創新、制度創新要協同發揮作用,兩個輪子一起轉”。科技與産業深度融合,是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強力助推劑。按照中央和自治區決策部署,近兩年來,我區緊緊扭住關鍵,積極創新探索,以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推動科技創新,大刀闊斧、全面發力、多點突破,取得了一系列階段性成果。自治區黨委改革辦會同自治區科技廳認真梳理,深度挖掘,集成形成典型經驗清單在全區推廣,為各地科技體制創新提供示範引領。

  企業化運作 建設新型研發機構

  5月22日,自治區黨委、政府聯合出臺《關於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技創新促進廣西高品質發展的若干措施》,這個被簡稱為“廣西科改33條”的重要文件,在八個方面形成了33條政策和近90個政策點,是近年來我區科技創新領域政策最全、突破最大、“幹貨”最多的政策文件。這其中便包括了建設新型研發機構,激發科研機構創新活力的具體舉措。

  作為先行先試的地區之一,南寧市從2018年以來便先後出臺政策措施,“試水”推行企業化市場化運作模式,建設新型産業技術研究機構。

  推動“自我造血”,助力持續發展。南寧市創新産業技術研究機構運作模式,依託高校院所、龍頭企業、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團隊,以企業化方式組建新型産業技術研究機構,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要求核心團隊持有研究機構股份且佔主導地位,允許高層次人才團隊以知識産權、現金等方式入股。

  加強新型研發機構實體化規範化專業化建設。南寧市出臺新型産業技術研究機構建設與資助管理辦法,從基金參股、運營經費補貼、平臺建設支持、人才資助與安家、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等方面配套一攬子支持政策,如連續三年每年最高給予300萬元科研經費支持等,扶持新型産業技術研究機構做大做強。同時,創新政府作為“天使投資人”的融資運作模式,對研發階段、具備一定風險但意義重大的科技創新項目給予創投資金支持,最高可資助4000萬元。

  目前,南寧市已引進東北大學廣西先進鋁加工創新中心、武漢大學廣西珞桂節能環保研究院等7個新型産業技術研究機構,同步引進直接或間接持股的院士、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頂尖人才9名,有力推動了科技創新提質增效。

  科研産業融合 打破藩籬促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成果只有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需要打破科技創新與企業需求之間的藩籬。面向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我區一批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圍繞解決科技創新協同難問題開展了有益探索。

  “組團”攻關,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牽頭成立廣西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聯盟,吸納62所高校加盟。聯盟各高校共同搭建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充分挖掘新技術、新成果,並根據技術成熟度和市場價值分類、分層次創建多個成果庫。同時圍繞學科優勢,遴選重點項目,與重點培育團隊積極探索科技成果作價入股合作模式,推出一批科技成果産業化培育典型,為複製推廣提供參考。“聯盟”成果不俗,“十三五”期間,成果轉化技術交易額年均增長20%以上。

  “三級聯動”,區市縣共享資源和成果。廣西農業科學院以市縣農科院所改革為抓手,與設區市共建12個市級廣西農業科學院分院,與60個縣共建縣域特色作物試驗站,實現資源共享共用、人才上下流通,推動地方特色農業發展。通過多層級聯動,科研部門協作難、科技成果轉化難、科技服務對接難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2019年各分院共獲得項目由建院初期的73項增至316項,各試驗站獲得項目由成立前的88項增至386項,引進集成技術980項,創造經濟效益49億元。

  産學研用,促進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廣西(來賓)中沛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創新研發模式、製造模式、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和管理模式,通過推動整合高等院校和上下游企業科研資源,共建一批研發實踐平臺,聯合培育多支科研團隊,推進産業鏈上下游企業集成創新,建立校企各方利益共享激勵機制,打造“産學研用”協同創新共同體。目前,企業擁有各類專利163項,自主開發各類創新産品1400多款,産值從2017年的2500萬元增長到2020年1-8月的2.5億元。

  優化服務

  不拘一格引人才

  長期以來,創新人才供給不足是制約廣西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瓶頸。為加快引進培養創新人才,玉林市整合人才發展支持政策和服務資源,完善科技人才“引留用”機制,建立人才發展全鏈條服務體系。

  這個“全流程”“全方位”的服務體系照顧了人才引進前後的方方面面——建立人才優先落戶系統,提供安家補貼、生活補貼、住房補貼、配偶就業、子女入學等系列服務;對第一至第三層次人才,採取“一人一議”辦法由市財政給予專項科研啟動經費;建立科技項目盡職免責制度、“人才入校再培養,專家赴企搞研發”雙向合作模式,鼓勵人才大膽來、放心留、放手幹。

  此外,我區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力圖突破體制機制障礙,把科研人員從實驗室“解放”出來,在更廣闊天地施展手腳。例如“廣西科改33條”中,便提出開展以事前産權激勵為核心的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試點,將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由單純的國有改為單位、個人混合所有,明確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以更好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的積極性。

  引育領軍人才,積蓄髮展後勁。據自治區科技廳統計,截至目前,我區新落實引育高層次人才和團隊7個,累計達104個;落實到廣西工作時間未滿三年的高水準大學博士畢業生83人科研補助政策,共資助818萬元;申報2020年度國家引智項目34項,計劃引進外國專家253人次,申請資助經費約達1398.78萬元,三項數量均為近年之最。

  當前,我區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仍在向縱深持續深化之中,尤其是今年以來,自治區組織實施一批應急科研攻關項目,推出一系列科技體制改革創新舉措,深入實施“三百二千”科技創新工程,奪取新冠疫情防控和科技創新發展“雙戰雙贏”,科技進步貢獻率提升至54.9%,全社會科技創新活力正在不斷釋放,科技創新支撐引領廣西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能力和作用正日漸凸顯。

編輯:唐志強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