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在賓陽縣古辣鎮大陸村園區觀景臺欣賞創意農業“稻田藝術”。 本報記者葉子榕攝
在武鳴太平鎮慶樂村太山沃柑標準化基地,種植戶正在選果、修枝。 本報記者葉子榕攝
在9月11日舉行的第五屆中國(南寧)火龍果産業高品質發展大會活動現場,擺放整齊的火龍果吸引參會人員駐足拍照。 本報記者葉子榕攝
在橫縣中華茉莉園服務中心,身穿壯族服裝的工作人員正在製作茉莉花香包。 本報記者潘浩攝
遊客在美麗南方忠良村享受鄉村遊的樂趣。 本報記者莫嵐遠攝
強首府必先強産業,産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
近年來,南寧市農業農村局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聚焦農業産業振興,推動全市農業集聚化、品牌化、融合化發展,現代農業邁上新臺階,品牌建設迎來新進展,一二三産業融合開創新境界,首府現代農業發展取得了新成就,為實現強首府戰略目標提供了有力支撐。
穩住“菜籃子” 産業發展跑出“加速度”
民以食為天,穩住“菜籃子”,才能守住“好日子”。市農業農村局採取精準有力措施,全力穩定糧食生産,加快推進生豬産能恢復,抓好農業項目建設,主要農産品供給保障有力,為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穩住“基本盤”、築牢“壓艙石”。
“穩”的重要性,在今年這個特殊之年尤為凸顯。今年以來,市農業農村局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農業生産,全市農業生産形勢積極向好,守住了穩定全局的“關鍵防線”。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水果産量217.39萬噸,同比增長12%;蔬菜産量470.11萬噸,同比增長5.1%;水産品産量14.78萬噸,同比增長5.12%。
糧食安全有保障。全市早稻種植面積實現五年來首次增長,今年以來完成糧食生産面積635.94萬畝,春、夏糧産量111.8萬噸,秋糧正在陸續收穫,糧食豐收在望。
生豬産能在恢復。南寧市啟動開展奮戰兩百天攻堅生豬家禽全産業鏈重點項目行動,充分發揮大型企業重大項目的“引擎”作用,掀起生豬全産業鏈重點項目開工投産新高潮,有效提高了能繁母豬及生豬存欄量。前三季度全市生豬出欄達238.6萬頭,豬肉産量17.95萬噸,全市生豬及能繁母豬存欄自去年9月以來已實現連續12個月環比雙增長,跑出生豬生産發展“加速度”。
線下共防疫情,線上一呼百應。沃柑銷售遇阻,直播助力解圍,南寧沃柑産銷對接線上直播搭建購銷平臺,種植者和採購商在線上實現信息共享、達成採購意向。各縣區嚴格執行農産品“綠色通道”政策暢通運輸渠道,組建“採果隊”“選果隊”“裝車隊”服務客商,沃柑累計銷量111.8萬噸。
擦亮“金招牌” 農業品牌化按下“快進鍵”
農業強不強,關鍵看品牌。市農業農村局實施農業品牌振興計劃,精心培育特色農産品,促進我市資源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帶動品牌經濟發展,助力打造特色農業增長極。
産品倚“特”而立。“南寧火龍果”“橫縣甜玉米”獲農業農村部農産品地理標誌登記認證,“武鳴沃柑”通過國家地理標誌商標認證,全市有效期內“三品一標”産品187個,40個農産品(企業)品牌入選廣西農産品品牌目錄,地理標誌(農産品、商標、保護産品)總數增加到22個,擁有“中國火龍果看南寧”“中國沃柑看武鳴”的美譽。全國每5個火龍果就有1個産自南寧,“金納納”“紅振企”“佳年”等多個火龍果品牌獲得綠色食品A級産品認證,走俏北京、上海、寧波等地水果市場,“邕”字號農産品百花競放。
發展向“高”而行。成功舉辦首屆世界茉莉花大會,客如雲來,“好一朵橫縣茉莉花”香飄世界。連續5年舉辦中國火龍果品牌大會,成立南寧市火龍果産業協會,企業抱團發展,共同加大地標産品推標、用標的力度,打造贏取廣闊市場的“敲門磚”。“鳴鳴果園·沃柑號”冠名中國首趟果蔬高鐵專列,鳴鳴果園沃柑遠渡重洋出口加拿大,南寧水果首次以本地企業自主品牌申報出口。
未來“錢”景光明。橫縣茉莉花(茶)入選首批中歐地理標誌協定保護名錄,2020年在地理標誌産品區域品牌價值百強榜位列第22位,橫縣茉莉花(茶)綜合品牌價值206.85億元,成為廣西最具價值的農産品品牌。2019年,橫縣茉莉主題旅遊人次達502.21萬人次,消費總收入52.16億元,10個村通過茉莉花(茶)産業實現脫貧,“茉莉開出富民花”的美好前景正在開啟。橫縣甜玉米産業一直保持著年産值9億元以上規模,今年上半年,橫縣産出玉米鮮苞14.95萬噸,再創新高。采收高峰期日均銷售3000噸,銷量和價格均在國內市場上處於優勢地位。未來,還將有更多“幸福果”“致富菜”成為南寧富民發展的“搖錢樹”,帶動企業增效、農民增收。
打造“樣板區” 園區建設駛入“快車道”
現代農業園區作為現代農業的“門面”和“樣板區”,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抓手。近年來,南寧市堅持用工業思維和現代産業理念打造農業,把農業園區建設作為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的“主戰場”和“試驗田”,現代農業綜合水準顯著提升。
科學規劃“線路圖”。實施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建設增點擴面提質升級(2018—2020)三年行動,推進産業、企業以及科技、資金、人才等資源要素向園區集中,推動形成由鄉級向縣級、市級、自治區級、國家級梯次發展的格局。一大批農業園區以創建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和休閒農業示範區為基礎,不斷迭代升級成為現代農業産業園、特色農産品優勢區和田園綜合體。目前,全市成功創建了150個市級以上各類農業示範園區,其中國家級6個、自治區級81個。
培育發展“主力軍”。持續培育壯大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2014年以來累計投入示範區建設資金186.9億元,撬動社會工商資本投入156億元,吸引了760家農業企業、1010家農民合作社、345家家庭農場進入示範區發展。促進農業生産、農産品加工、物流、研發和服務等相互融合,示範區內購置加工設備2950台(套),建設冷庫規模22.4萬立方米。以銷售示範區特色産品為核心,建立和引進農業農村電商479家,開拓了標準化生産和網絡銷售新局面。
積極探索新模式。在農業園區探索土地託管、土地股份合作、技術入股等模式,著力打造農業全産業鏈,如賓陽縣形成了“機械化+服務體系+糧食銀行”的“古辣模式”,隆安縣形成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産業聯盟”“統租分包”等多種利益聯結的“金穗模式”。橫縣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茉莉花精深加工和茶旅融合産業蓬勃發展,西鄉塘區美麗南方國家級田園綜合體都市休閒觀光農業持續做大,馬山縣喬老河片區等一批鄉村旅遊新精品不斷涌現,共同打造出“産村互動、農旅融合”的示範區建設“南寧模式”。
唱響“協奏曲” 三産融合闖出新天地
産業融合是鄉村産業發展的必經之路,是提升農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市農業農村局堅持以産業興旺為引領,著力補齊延伸産業鏈條,以“接二連三”助推産業融合,闖出一片新天地。
做優一産是前提。南寧市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特色産業優勢,積極打造鄉村振興農業全産業鏈,今年市財政投入資金1.4億元,重點打造優質糧食、糖料蔗、生豬、優質家禽、蔬菜、特色水果、桑蠶、漁業、茉莉花(茶)“九大産業”全産業鏈。“一村一品”初顯規模,獲認定國家“一村一品”示範村鎮3個、廣西“一村一品”示範村鎮7個。突出“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推動農業産業化經營水準進一步提高。目前,南寧市市級以上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共204家,登記註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5620戶,家庭農場1264戶。2019年各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實現全年主營業務收入共計511.7億元,帶動農戶增收179.72萬元。
産加銷環節缺一不可,二産“得分”尤為關鍵。我市以農産品加工集聚區建設為抓手,加快發展農産品加工産業,現有規模以上農産品加工企業135家,其中年産值達60億元以上1家、50億元以上1家、20億元以上3家,年銷售額達10億元企業4家,農産品加工轉化率53.3%,今年底還將完成15個縣級以上農産品加工集聚區建設。補齊農産品設施短板,近兩年新增冷庫101座,新增儲藏能力15.82萬噸,全市農村電商覆蓋率超90%。
休閒農業風生水起。鄉村旅遊發展與現代農業、美麗鄉村、生態旅遊建設融為一體,帶動地方文化産業、精品農業産業、農家樂餐飲業等一批休閒農業新産業掀起熱潮。目前,全市擁有3個中國美麗休閒鄉村、38個自治區級以上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62家星級鄉村旅遊區等。全市休閒農業經營主體400多個,年營業收入約7.94億元,年接待人次1100多萬人。一批具有示範標杆作用的精品村落成為南寧市民週末節假日旅遊休閒的好去處,外地遊客體驗南寧地方特色旅遊的新選擇——
“美麗南方”寄鄉愁。西鄉塘區美麗南方休閒農業核心示範區以土改、知青、稻作等文化底蘊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保留原汁原味的鄉土風貌。配套開發的果蔬採摘、農家樂、民宿、青瓦房民俗風情體驗等創意農業項目,成為市民“望山見水憶鄉愁”的心靈驛站。
“水車之鄉”客盈門。馬山縣古零鎮喬老村小都百景區以“山水映農家,詩畫小都百”為主題,依託秀美的喬老河設計“一河兩岸”景觀帶、親水準臺、休閒健康棧道和環河環山自行車道、景觀亭等,建設集“果蔬種植基地、休閒觀光旅遊、農家樂”為一體的休閒生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遊客在此可盡情徜徉于“青山環抱,碧水浸染”的畫中之境。
“稻花香裏”説豐年。賓陽縣古辣鎮憑藉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古辣香米”,打造“育種—種植—加工—品牌—觀光”的全産業鏈,2019年列入全國農業産業強鎮示範建設名單。立足文化底蘊和宜居鄉村建設古辣稻花香裏旅遊景區(國家4A級旅遊景區),蔡氏古院、竹籬柴扉、福祿壽堂、大陸村稻田景觀藝術等吸引遊客駐足,景區內先後舉辦三屆稻田文化藝術節,旅遊收益達105萬元,人均收入約1.8萬元,讓農戶“錢袋子”鼓起。
潮頭登高再擊槳,産業振興正當時。未來,南寧市將持續聚焦全面落實強首府戰略,圍繞農業高品質發展,加快打造一批龍頭引領、鏈條完善、集約發展的特色農業産業集群,形成具有首府南寧特色的現代農業體系,真正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添彩。
本版撰文:本報記者阮曉瑩 通訊員吳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