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繞城家園美 涓涓清流潤民心 ——南寧市全面推進水環境治理推動城市生態宜居品質不斷升級
來源:南寧日報  |  2020-11-19 11:23:38

碧水繞城家園美 涓涓清流潤民心 ——南寧市全面推進水環境治理推動城市生態宜居品質不斷升級

  經過綜合治理後的邕江水清岸綠,秀美宜人。    本報記者黃維業攝

  本報記者尹海明 

  百里秀美邕江流光溢彩,唱響生態文明讚歌;

  全面完成海綿城市三年試點建設任務,“海綿效應”進一步凸顯;

  持續推進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建成區原有的38個黑臭河段現已全部實現水質達標,基本消除黑臭;

  邕江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100%,連續多年實現“Ⅱ類水入境、Ⅱ類水出境”……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三五”以來,南寧市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治水、建城、為民,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打造百里秀美邕江,紮實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全力開展黑臭水體治理工作,確保內河水質長治久清、可持續發展,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品質的增長點,成為展現首府美麗形象的發力點。

  邕江展現最美民生畫卷

  “一條邕江穿城過,一座青山城中坐;青山伴著綠水轉,綠水青山都是歌……”這首歡快的曲子描繪了南寧市綠水青山的生態美景。

  這樣的願景,已然進入南寧市民的生活。清晨,邕江濱水公園空氣清新,住在公園附近的“老南寧”韋立來到這裡晨練,眼前的美景讓他感觸頗深:“雜亂的灘塗變成了美麗的公園,老百姓也感受到了邕江治理帶來的實惠。”

  濕地公園沿河而建,花海樹木點綴其間,各種親水棧道和健身遊樂設施融入其中……百里秀美邕江帶來的不僅是美景,還有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邕江是南寧的母親河,承載著南寧人濃濃的鄉愁。治理前的邕江,長期存在污水直排、灘塗臟亂、防洪和航運能力不足等問題。(下轉2版)

  (上接1版)“一定要把邕江治理工作當作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根本大事來看待,定位於為民工程。”自治區黨委常委、南寧市委書記王小東強調。

  2015年,南寧市以治水優生態,以建城促宜居,以為民為依歸,啟動邕江綜合整治和開發利用項目規劃建設,投入220億元,歷時3年,高品質高標準高水準打造江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百里秀美邕江”。

  如今,由上游的百色水利樞紐、南寧老口航運樞紐構成的“閘門”與牢固的大壩堤防,以及現代化防洪設施組成的防洪網絡,將邕江南寧市區段防洪標準從5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為兩岸居民築起一道堅固的安全防線。

  更直觀的是邕江兩岸景觀的變化。通過關閘蓄水,邕江水位整體提升5米,城市水面面積率由8%提高至10.5%,結合邕江兩岸景觀建設,形成“水暢、河清、岸綠、景美”的城市核心水系景觀。

  治理一條江,改變一座城。如今,邕江兩岸風光旖旎,一步一景,帶狀的濱水公園沿江舒展,各色花卉爭奇鬥艷,綠道沿著岸線蜿蜒,繪成一幅生生不息的民生畫卷。

  南寧“龍須溝”變身水清岸綠“景觀軸”

  南寧市內河縱橫交錯,其治理問題一直廣受市民關注。

  流經南寧市中心地帶的朝陽溪是“老南寧”難捨的牽掛,數十年前的朝陽溪水清岸綠,但隨著城市發展,污水直排,朝陽溪變成了南寧的“龍須溝”。

  隨著黑臭水體整治的深入推進,如今的朝陽溪換了新裝:河道成為縱貫城市中心區的“景觀軸”,構築了宜人的城市景色空間;兩岸的截污工程已完成,有效防止污水直排河道。

  不只是朝陽溪,還有沙江河、竹排江、可利江等,南寧人要讓每一條臭水河恢復原本靚麗的模樣。

  2015年普查結果顯示,南寧建成區有38個河段屬於黑臭水體,黑臭水體總長度99.4公里。

  從“末端治理”轉向“全過程治理”;從“只治水裏”轉向“水陸同治”……南寧在黑臭水體治理中轉變思路,統籌岸上岸下、上游下游,開展全流域全要素系統治理,綜合施策。

  “黑臭在水裏,根源在岸上,關鍵在排口,核心在管網。”內河治理難點主要在於控源截污。強弱項、補短板,紮實推進污水處理廠、排污管網、河道沿岸排污口的建設和改造工作,提升城市污水收處能力,持續推進黑臭水體治理攻堅。

  于2017年動工的沙江河流域綜合整治PPP項目借鑒了那考河治理的成功經驗,經過兩年的治理,基本實現退污還清,變成一個水清岸綠、鳥語花香的濕地公園,贏得了周邊市民的點讚。家住沙江河附近的居民潘慧蓁高興地説:“現在國家富強了,黨和政府時時刻刻為老百姓著想,我們感到很高興。”

  今年10月水質抽測結果顯示,原普查發現的建成區38個黑臭河段水質現已全部達標,基本消除黑臭。竹排江及心圩江、朝陽溪、亭子衝等內河示範段逐步呈現“清水綠岸”效果,城市整體水環境明顯優化。

  海綿改造提升城市宜居水準

  海綿城市是什麼?多年前很多南寧市民都會這樣問。如今,海綿城市的理念在南寧已家喻戶曉。它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讓山更青、水更綠,也讓南寧市更宜居,市民更幸福。

  5年來,南寧市為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這一海綿城市總體建設目標,從體制機制建設、規劃建設管控、系統治黑除澇、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等多方面紮實開展工作,精心開展了一大批涉及小區、公共建築、道路廣場、公園綠地、水生態修復等海綿城市建設相關工程。

  南湖公園的改造提升融入了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從遍佈公園的雨水花園,到順著環湖路延伸的植草溝,再到全園透水鋪裝,都是南湖公園海綿化改造的特色,讓雨水有了更多的緩降空間,被一層層“海綿”吸收。

  改造前,南湖公園由於道路地勢低窪,道路兩旁草坪上的雨水都往道路中間匯聚,滲流不及時就會形成大面積積水。“現在即使下雨,公園道路上的雨水也會很快被排掉,不會影響到南湖公園散步遊玩。”市民劉鑫讚道。

  南寧市海綿城市建設的推進,讓一些街道、社區的內澇問題迎刃而解,尤其在對住宅小區進行海綿化改造後,南寧更顯宜居本色。

  走進廂竹大道的竹溪嘉園小區,道路旁的綠地種滿花草,高高低低的綠植錯落有致。這個綠化帶就是海綿設施——生物滯留帶,通過層層滲透凈化雨水。

  嘉園小區是一個老舊小區,管道建設標準低,路面鋪設水泥,一下暴雨就容易積水。南寧市按計劃分批對示範區內的老舊小區開展海綿化改造,嘉園小區就是其中一個。經過改造,嘉園小區內的混凝土停車位變成了透水化的生態停車位,混凝土路面加舖了透水瀝青,並建設了生物滯留帶。

  “以前一下大雨小區內就積水,改造後,小區再沒發生過內澇,景觀也變美了。”小區居民李阿姨説。

  據統計,南寧市在54.6平方公里的試點區域內,完成了262個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大大提高了城市的排水防澇能力,降低了內澇風險,提高了對人民群眾人身安全的保障水準。

編輯:唐志強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