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市流域最長、支流最多、服務人口最多的內河恢復“健康” 心圩江風景漸佳 兩岸成休閒勝地
來源:南寧日報  |  2020-11-26 10:06:34

 

南寧市流域最長、支流最多、服務人口最多的內河恢復“健康” 心圩江風景漸佳 兩岸成休閒勝地

  市民在親水步道散步

 

南寧市流域最長、支流最多、服務人口最多的內河恢復“健康” 心圩江風景漸佳 兩岸成休閒勝地

  心圩江峙村段河道整治、污水管網系統、巡河路、親水步道、景觀綠化亮化工程基本完成

南寧市流域最長、支流最多、服務人口最多的內河恢復“健康” 心圩江風景漸佳 兩岸成休閒勝地

  黃泥溝整治後,告別黑臭水體困擾的食用油加工經營者李顏妙,開心地領到了生産許可證

  ■本報記者韓沛/文 賴有光/圖 

  昨日上午,在心圩江峙村段,一灣清水潺潺流過,河道兩岸植被蔥蘢,彩色綠道蜿蜒縱深,時有白鷺盤旋覓食,市民遊客三三兩兩沿著濱水步道觀景拍照……曾經被黑臭水體困擾多年的心圩江流域居民,如今心情大好。南寧市對心圩江實施全流域整治工程,新建污水處理廠“吞污吐清”,敷設地下管廊雨污分流,鋪設綠道改造提升兩岸景觀,把心圩江打造成一條具有防洪、生態、景觀等功能的健康河道,為流域內的群眾提供更多生態福利。

  22.8萬居民曾備受黑臭水體所擾

  西鄉塘區的峙村在心圩江上游。村民馬耀山説,兒時,小河曾是水草豐茂、魚蝦嬉戲。隨著木工廠、化工廠等小作坊陸續在河畔集聚,養豬場、養鴨場佔據河道,生産廢水、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河水逐漸發黑髮臭。

  峙村邊的小河,是心圩江12條支流之一。困擾峙村村民的黑臭水體,多年來也是心圩江流域22.8萬居民的心病。

  據悉,心圩江源於南寧市外環高速老虎嶺水庫段,經安吉、西津于蘆屋坡匯入邕江,流域面積132平方公里,天然河道長29.25公里,沿線有西津支流、黃泥溝等12條支流匯入,是南寧市流域最長、支流最多、服務人口最多的內河。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心圩江作為南寧市一條城市內河,其水環境品質在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逐步惡化,河道自凈能力逐步喪失,河道水環境品質為劣五類。

  兩座新廠可“日吞”污水9萬噸

  心圩江環境綜合整治工程PPP項目去年正式啟動。根據南寧市提出的心圩江全域污水收集、雨水收集及雨、污、河(湖)同治的系統治理理念,整治範圍包括心圩江大流域(包括可利江、黃泥溝、可心江連通渠),項目總投資約30.7億元。

  根據治理要求,整治後的心圩江河道軸線總長17.93公里,流域面積48.66平方公里,流域跨度大、用地情況複雜,治理起來並不容易。

  “心圩江項目關鍵在於污水處理廠。”廣西南寧北投心圩江環境治理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毛志剛介紹,目前心圩江流域每天排放生活污水達7.2萬噸。整治工程拆除流域紅線範圍內的小作坊、養殖場,敷設地下管廊進行雨污分流改造,並在上下游河道各修建一座污水處理廠,設計處理總規模為每天9萬噸。

  11月20日,記者在心圩江下游五龍橋段看到,一座地埋式污水處理廠已經建成投入使用,廠房頂上綠草茵茵,處理後排進河道的水清澈透明。

  據悉,心圩江上、下游兩座污水處理均在今年通水運行,日均污水處理能力達到了9萬噸。可將沿岸污水全部收集進污水處理廠,經處理達到排放標準後再排入心圩江,最終匯入邕江。同時,心圩江上游污水處理廠已規劃預留了3萬噸/天的拓展空間,為心圩江流域“長制久清”打下堅實的硬體基礎。

  打造“四大主題園”“三大活力園”

  黃泥溝治理代表了南寧市內河整治最為複雜的一面。

  作為心圩江的支流,黃泥溝河道全長約6.3公里,發源於西津村南,穿越盧仙嶺路、蘇盧村、安吉大道等道路後匯入心圩江,是流域內3萬多居民的排水渠道。過去,河道周邊主要是城中村,跨渠橋梁低矮,容易形成內澇,加之污水無序排放,河道水體沉澱黑臭。

  “每年五六月,一樓都不敢住人,傢具也要搬到樓上去。”蘇盧村村民蘇艷妃的家就在黃泥溝旁,她説,每逢雨季,家中被溝裏漲出來的水倒灌是常事。更糟心的是,河水一年四季都臭不可聞,從不敢開窗。

  “整治過程中,為了保護周邊民房地基和古樹,河道施工方案修改了5處,投入的人力最高峰時期達到600余人次。”毛志剛説。

  經過整治,現在的黃泥溝不僅恢復了原有的泄洪功能,還將承擔起從上游老口引水為下游心圩江補水的任務。更直觀的改變是,“現在河道已經疏浚排空,不再有黑臭水。兩岸鋪設了綠道、種上了綠樹,原來嫌臭不肯走的河堤變成了村裏人都愛走的休閒步道。”蘇艷妃滿意地説。

  據悉,心圩江綜合整治工程沿河敷設截污管網27.8公里,建設市政道路截污管網5公里,建設17.93公里的綜合性綠道。目前,涉水工程已完成,進入收尾階段,主要進行岸上景觀改造提升工作。心圩江景觀工程將重點打造“四大主題園”和“三大活力園”,將心圩江打造成一條具有防洪、生態、景觀等功能的健康河道,同時結合周邊生活環境打造休閒、運動場地,為流域內的群眾提供更多生態福利。

編輯:唐志強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