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縣鄉一體化構築健康大幸福
——“十三五”我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建設行動綜述
本報記者 呂 欣
為實現“基本醫療有保障”的目標任務,“十三五”期間,我區投入164.7億元實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建設行動計劃,不僅有效破解全區636萬貧困群眾最關心的“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還初步構築起縣鄉一體化的基層醫療衛生體系,歷史性地消除了全區鄉村兩級醫療衛生機構和人員“空白點”,縮小了城鄉就醫差距,極大增強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村村都有衛生室
上林縣木山鄉那良村的黃安花做了20年鄉村醫生。這幾年,她的職業生涯因為農村基本醫療保障工作的推進發生了巨大變化。
在縣鄉村一體化建設當中,政府的各種補貼實打實地在農村落地,黃安花個人的待遇明顯提高,鄉親們看病的負擔也顯著降低。
“踏實,穩定。”黃安花説,“一個人的堅持匯入了社會發展的大江大河,心裏更有底氣了。鄉親們看得起病,做醫生開藥治病也更坦然了。”
2020年,南寧市投入525萬元對940名鄉鎮衛生院中醫骨幹及鄉村醫生進行中醫藥基礎知識和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為400間政府投資建設的村衛生室配備中醫診療設備。經過培訓,黃安花“花香十里”的推拿技術更加長進,鄉親們更加受益於她的醫療保健服務。
120平方米,有診室、藥房、治療處置室,還有一個溫馨的健康小屋,寬敞明亮,潔凈整齊,武鳴區甘圩鎮鄉村醫生林錦湖從在家給人看病到擁有一個正規的衛生室,覺得自己更像一名醫生了。
如今,全區110個有扶貧開發任務的縣(市、區),每個縣均有1所縣級公立醫院,且達到二級醫療機構服務水準;每個鄉鎮和每個行政村均有1個達到國家標準的衛生院和政府辦衛生室,並配備了合格的執業(助理)醫師和鄉村醫生。
鄉村醫生成為“全科醫生”的主力軍
這5年,大多數靠“獨門秘笈”存在於鄉野的鄉村醫生都往“全科醫生”的職業方向發展。縣鄉一體化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建設行動一方面大規模地集結鄉村醫生到城裏培訓,一方面改革的持續推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醫生投身於基層衛生醫療的廣闊天地。
數據顯示,2010—2019年,廣西共招收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本科生3760名,專科(高職)生3000人。目前全區有全科醫生11428人,已經達到了每萬名人口全科醫生數2.3人,實現了“十三五”指標,極大地改善了鄉村醫生隊伍人員老化、人數不足問題。鄉村醫生成為我區“全科醫生”的主力軍。
90後醫生梁駒從廣西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後,主動申請回到家鄉融水,到最偏遠的桿洞鄉中心衛生院當了一名醫生。“我從小出生在小山村,他們需要我堅守在這裡。”梁駒不僅自己回到了家鄉,還致力於推進和發展醫聯體工作,把“互聯網+”帶到了桿洞鄉中心衛生院,“我要提高偏遠山區危重病人的整體救治水準。”
“村醫通”打通醫療保障“最後一公里”
天等縣寧幹鄉寧幹村果龍屯脫貧戶黃世西和老伴都患慢性病,寧幹鄉衛生院為他們建立健康檔案,簽約家庭醫生,衛生院慢病科科長陸增昭成為他們的家庭醫生。如今夫妻倆不僅享受到了貧困戶相應的醫療減免政策,而且一有身體不適,家庭醫生就為他們送藥上門。在天等縣,貧困患病人口住院就醫總費用報銷比例可達90.54%,門診特殊慢性病就醫報銷比例達到87.56%。
“十三五”末,群眾在村裏就可以得到醫保報銷,這不能不説是一個巨大的改變。
“十三五”期間,我區全面實施“村醫通”工程,全區基本醫保直接結算延伸到村,村民們在家門口看病可即時享受醫保報銷政策。
為不斷減輕貧困人口醫療負擔,我區建立了基本醫保、大病醫保等5道保障線,著力落實“198”基本醫保兜底保障政策,堅持參保精準到人。全區符合參保條件的60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保率達到100%。在縣域內定點醫療機構就診實現“一站式”直接結算以及“先診療後付費”,住院、門診治療費用實際報銷比例分別達到90%、80%。
強化重點慢性病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全面落實了貧困患病人口應治盡治、應簽盡簽,覆蓋600多萬常住貧困人口,基本實現常住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全覆蓋。
廣西這一健康扶貧工作經驗做法兩次獲得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簡報全國交流推廣。
關口前移確保農村重點人群“少生病”
為確保農村重點人群“少生病”,自治區衛生健康委聚焦易致貧因素干預,推進貧困地區健康促進三年攻堅行動,採取關口前移的“源頭健康扶貧”多項舉措,農村群眾地方病、多發病防治得到明顯改善。
以地中海貧血防治為切入點,在基層衛生系統普遍建立“婚前、孕前、産前、産後”4道防線,綜合防控出生缺陷;開展農村婦女“宮頸癌、乳腺癌”免費篩查,通過早發現、早治療,減輕農村婦女“兩癌”患者的醫療負擔;進一步做好貧困艾滋病患者關懷救治服務,全面落實“四免一關懷”政策,努力實現關懷救治服務全覆蓋。2016年以來減少地貧新生兒7296例,農村婦女“兩癌”(乳腺癌、宮頸癌)篩查共覆蓋860萬人次,累計避免近萬戶家庭因患地貧、兩癌、艾滋病等導致的貧困,貧困地區健康環境逐步構建,貧困群眾健康水準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