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文化旅遊産業高品質發展、加快建設文化旅遊強區,是廣西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近年來,廣西各地圍繞推進文化旅遊産業發展進行有效探索,取得了顯著成績。如何多措並舉,加速推動全區文化旅遊産業發展?今年的自治區兩會上,代表委員們通過小組討論、提交提案等方式建言獻策。
當下,人們出遊形式逐漸多樣,從觀光遊向休閒遊、體驗遊轉變,從景區遊向全域遊、生活遊轉變,從團隊遊向自助遊、深度遊轉變。這就亟須用好文化資源,激活旅遊市場,在文旅融合發展中滿足大眾的多元需求。在旅遊景區推出以民族風俗、民族歌舞、鄉土文化為特色的旅遊表演項目,使民族文化融入旅遊産業,必將提高景區整體文化品質,促進文化和旅遊加快融合發展,不負“詩和遠方”。
一直以來,文化和旅遊是相伴相生、融合交匯的,“詩和遠方”代表的是從淺層觀光到深度文化體驗,是從簡單地看風景到感受歷史的底蘊,這是一種文化體驗、文化認知與文化分享的重要形式,而文化又需要通過旅遊這一載體加以傳承和創新。加大對旅遊精品景點和旅遊産品精品的深度開發,讓更多的民間文化、産品與旅遊業發展結合起來,無疑可以推動文化和旅遊的有機融合,實現文化興旅遊、旅遊促文化、文化旅遊助産業,更好地滿足人們更高的精神需求。
當然,“詩和遠方”並不是簡單的相加,文化和旅遊的融合也絕非簡單的換個招牌,而要從系統思維、內容挖掘、項目運營等各環節有機結合、深度融合,文旅融合發展方能不負“詩和遠方”的期待。自2003年起,廣西建成10座“民族村寨型”文化生態保護區(生態博物館),成為促進文旅融合、提高遊客文化體驗的有效載體。因地制宜推動民族文化與紅色文化、民族團結文化相融合,拓展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文化內涵和價值,有利於讓遊客放慢腳步,充分享受沿途風光帶來的精神體驗。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當旅遊與文化碰撞,通過發展重點文化旅遊項目,將文化氣息滲透于旅遊的各個環節,變成獨一無二的品牌文化符號,越來越多文化資源自然在景區中“活起來”。只有推進文旅融合,把遊客的遊覽過程變成文化交流、體驗的過程,才能讓廣大遊客有更多更充實的獲得感,真正不負“詩和遠方”。(劉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