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年粽吃年粽 感受濃濃家鄉味
來源:南寧晚報  |  2021-02-09 08:53:07

  原標題:包年粽吃年粽 感受濃濃家鄉味

  橫縣大粽歷史悠久,其製作技藝被列入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包年粽吃年粽 感受濃濃家鄉味

  大粽是南方最具代表的年節食品

  ■本報記者鄭芳 文/圖 

  對於北方人來説,餃子是過年的標配,而在南方,這一標配變成了大粽子。在廣西,過年必不可少的當屬粽子,其中,又以橫縣大粽尤為出名。橫縣大粽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其製作技藝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如今,橫縣大粽已成為具備一定規模和品牌美譽的特色産業。日前,記者採訪了橫縣大粽製作傳承人彭金妹,聽她説説橫縣大粽的那些事。

  大粽歷史悠久寓意吉祥

  橫縣大粽據説起源於宋朝,在橫縣自古便有“無粽不成年”的説法,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會包粽子。橫縣大粽以體大豐腴、色澤光亮、味香鮮美而聞名廣西。在坊間,有關大粽的説法不少。據説橫縣大粽的名稱、形狀、材料均起源於遠古先民的生殖崇拜,粽子形象像一個孕婦的肚子,各種餡料象徵多子多福;另有一説大粽寓意“大眾”,綠豆代表眾人,在糯米的包圍下聚在一起,即“團結,合眾”之意,最裏層的豬肉也叫粽心(眾心),即大家團結一條心。

  “包粽、包粽,就是‘包中’。”橫縣大粽製作傳承人彭金妹説,年粽在大家心中是美好、吉祥、喜慶的象徵。春節走親戚都要送對方雙數的粽子,叫“好事成雙”;新婚夫婦回娘家要擔“茶粽”,娘家回贈粽子和發糕,希望“中(眾、粽)手發財”。

  大粽包制不易頗有講究

  彭金妹介紹,包粽子前的準備工作不少。粽葉選又寬又大的,將粽葉用沸水浸後用抹布擦洗乾淨;還要提前一晚上浸泡糯米和綠豆,綠豆要碾磨去殼。粽心選上好的五花肉,切成長方形,每塊2至3兩左右,用酒和姜還有其他香料腌一個晚上,讓酒的香味融合進肉裏。

  彭金妹説包粽子就像蓋房子,包一個大粽至少要6張粽葉。粽葉交叉重疊擺好確保不漏米,底部是“地基”,用瓷碗勺一碗糯米放上粽葉攤開,中間放一層綠豆和豬肉,五花肉是“核心”,之後蓋上一層糯米“封頂”。把粽葉包裹起來用繩子繞圈捆綁結實,包紮成上圓下方的長方體塊狀,粽子就包好了。包一個大粽一般是2斤糯米放1斤綠豆。

  煮粽子也有講究,一鍋粽子要煮差不多6個小時,中間還要翻動一下。許多家庭喜歡在白天包粽晚上煲粽,第二天早上粽子熟透起床就可以吃了,這叫“起钁粽”。經過長時間烹煮粽心肥肉一碰就化,完全不會感受到五花肉的肥膩,綠豆混合著糯米層層香味縈繞鼻端。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粽心用料越來越豐富,排骨、板栗等都成為上乘選料。

  橫縣大粽入選非遺名錄

  隨著時代變遷,年輕人會包粽子的少了,大多數人選擇購買粽子,橫縣大粽也走上市場化道路。今年快70歲的彭金妹自小跟長輩學包粽子做傳統美食,後來進了橫縣飲食服務公司工作。1997年,她自己開公司,生産的純手工製作大粽深受市場歡迎。“多的時候,我們一天包粽子要包一千多斤糯米。”彭金妹公司的“橫州”牌大粽也打響了名聲,還通過電臺平臺銷往區內外。

  橫縣優勢農業産業奠定了大粽産業的優質食材基礎,橫縣大粽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蘊,2010年5月橫縣大粽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此外,橫縣大粽連續兩屆獲東南亞國際旅遊美食節金獎,在第十六屆中國美食節上中國飯店協會授予橫縣“中國大粽美食之鄉”的稱號。橫縣大粽暢銷各地,已經成為具備一定規模和品牌美譽的特色産業。如今大粽不僅是南寧人最不可或缺的年貨,更代表著年的味道,是遊子對家鄉最深的懷戀。

編輯:唐穎倩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