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路上一個都不少
來源:人民網  |  2021-03-09 09:51:27

  脫貧路上,一個都不少 住桂全國政協委員韋震玲:奇跡真的發生了

脫貧路上一個都不少

  3月7日,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這是韋震玲委員作大會發言。新華社記者 丁海濤 攝

  人民網環江3月8日電 (朱曉玲)3月7日上午,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12名委員作大會發言。住桂全國政協委員、來自少數民族界的韋震玲作題為《擺脫貧困 共圓夢想》的發言,深情講述家鄉的脫貧故事。

  韋震玲來自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一個小村寨。過去,家鄉偏僻閉塞,進城返鄉都得翻過一座又一座大山。“當年12歲的阿爸到縣城讀初中,獨自背著行囊從日出走到日落,站在山頭遠遠望見縣城時,忍不住放聲大哭。”韋震玲講述起過去的苦日子。

  在韋震玲看來,家鄉的貧窮落後,不僅在於極度的交通不便和水源短缺。惡劣的環境限制了對美好生活的想像和追求,在漫長的歲月中,族人們孜孜以求的僅僅是暖衣飽肚。“那時的我,曾經以為,家鄉永遠也無法與外界相連了,除非奇跡發生。”韋震玲説。

  然而,奇跡真的發生了!毛南族,這個佔全國人口不足萬分之一的小小民族,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

脫貧路上一個都不少

  環江縣下南鄉下塘村村民自發創作的詩歌。人民網 朱曉玲攝

  出行爬坡上坎,石頭縫裏種糧食,這曾是毛南山鄉的真實寫照。92歲的毛南族老人譚運日住在深山一處破敗的木板房裏,50多年不曾下山。木板房下面養家畜家禽上面住人,四面透風不通電,用水全靠儲集的雨水。

  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怎麼辦?環江縣採取易地搬遷的辦法,動員村民們搬出大山。2019年9月11日,是譚運日父子倆搬出大山的日子。考慮到老人年事已高且路遠難行,幹部群眾特別製作了一頂簡易的轎子,將老人輪流抬出大山。那一天,老人很開心,下山後還第一次坐上了小汽車。

脫貧路上一個都不少

  幹部群眾將譚運日老人抬下山。環江縣委宣傳部供圖

  搬出大山後,老人一家的生活有了大變樣。當地給他家免費提供的磚混結構平房,佔地72平方米,有一個大廳、兩間臥室,父子倆一起居住。老人辦理了自己的第一張身份證,享有低保、養老保險和高齡補貼,兒子譚廣田養了3頭菜牛,家裏添置了冰箱、碗櫃、大桌子、電飯煲、電磁爐。

  2021年春節是毛南族整族脫貧後的第一個春節。譚運日一家的大門上貼上了大紅的春聯,橫批寫著“緊跟黨走”,大廳墻上錯落有致地貼上了年畫。老人告訴第一書記,搬遷後的生活安安穩穩,現在就算要他回老屋他也不想回去了。

  家門口就有農村公交,10多分鐘就能到鄉里的集市,採購年貨十分方便。“以前下一次山不容易,都是一次性採購。現在交通方便了,都吃新鮮的。”譚廣田感慨地説。

  譚運日老人一家的生活變遷,正是“脫貧奇跡”的真實寫照。脫貧攻堅戰打響後,第一書記、駐村幹部進駐村寨,把扶持政策一條條講解給群眾,把脫貧措施一項項落實在山鄉:鑿山開路,挖渠引水,平整寬闊的道路修到每一個村寨,清潔乾淨的自來水引進每一戶人家;教育、醫療衛生機構逐步完善;扶貧産業逐漸興起……

  “所有的努力只為實現那個莊嚴的承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人口再少的民族,也要和全國一道共同成長、繁榮富強。”在人民大會堂,韋震玲的這番話格外令人動容。

脫貧路上一個都不少

  毛南山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環江縣委宣傳部供圖

脫貧路上一個都不少

  俯瞰環江縣下南鄉中南村南昌屯。環江縣委宣傳部供圖

  如今的毛南山鄉,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翻山越嶺艱難跋涉,現在驅車直達家門;家裏家外,燈火明亮,果園飄香,桑樹成林,稻香陣陣。毛南山鄉的巨變,是廣西擺脫千百年絕對貧困的生動寫照,更是我國偉大脫貧攻堅戰的一個縮影。

編輯:唐穎倩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