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德農貿市場做好了垃圾分類,提升了環境品質 本報記者程勇可攝
■本報記者淩劍伊通訊員陸炫
農貿市場是展示城市文明形象、反映民生福祉的重要窗口,也是垃圾産生較多的地方。如何推進南寧市農貿市場垃圾分類實現全覆蓋?昨日,南寧市垃圾分類辦組織媒體走進部分農貿市場就生活垃圾分類專項進行探訪。
桶邊督導員盡責 商戶養成分類好習慣
昨日一早,記者來到位於青秀區丹鳳路3號的東森鳳嶺生活廣場時,這裡已經很熱鬧,前來趕早市的市民熙熙攘攘。記者留意到,市場各經營戶的攤位前均放置有垃圾桶,且是分類垃圾桶。
“枯菜葉爛瓜果易腐爛變質,要投入廚余垃圾桶。家禽處理下來的皮毛屬於其他垃圾,內臟和骨頭屬於廚余垃圾。”該市場垃圾分類督導員陸桂梅告訴記者,作為南寧市第一批接受專業培訓的桶邊督導員,在去年6月份就已經正式上崗了,為了督促市場裏的商戶做好垃圾分類投放,她每天上午在8時前就來到市場到各個攤點指導經營戶做好垃圾分類,晚上7時才離開市場。經過一段時間的桶邊督導,不少商戶都已經養成了垃圾投放前要分類的好習慣。“我們做到定時定點上門收運,讓垃圾不落地,落地即掃走。”
值得一提的是,該市場活用數字監控,加強垃圾分類全面覆蓋。“通過市場的視頻監控系統,實時監控場內各大區域垃圾分類情況。”東森鳳嶺生活廣場負責人雷燕菊介紹稱,市場方面配備了2名桶邊督導員、10名保潔員負責垃圾的準確分類投放,並及時採購和更新國標分類垃圾桶,前後共投入垃圾分類經費13萬元。管理方和經營戶共同努力,使得該市場如今垃圾分類做得好,環境也更整潔。
垃圾分類做得好 市場生意也變得更好
位於高新區科德路上的科德農貿市場,服務周邊社區的居民,每日人流量上萬。科德農貿市場相關負責人詹茂林告訴記者,該市場目前有經營戶300余戶,每天産生的生活垃圾約有3噸,其中廚余垃圾達到1.8噸。
“實行垃圾分類之後,攤位前更加乾淨整潔了,前來光顧的市民更多了。”經營戶梁德福由衷感到實行垃圾分類之後,生意也比之前好了很多。
據介紹,該市場採取“定時定點,三次分類”的方式進行垃圾分類收運。“首先是經營戶投放前進行分類,由桶邊督導員再進行二次分類,垃圾分類站環衛工人最後再進行一次分類投放。”詹茂林告訴記者,為提高垃圾分類知曉率和投放準確率,市場為經營戶配備不同種類的垃圾桶,累計發放1300余個垃圾桶,設立定點投放點,同時將保潔員發展成垃圾分類兼職分揀員,定人定點負責督促經營戶做好垃圾分類。
全面提升垃圾分類 確保投放準確率超80%
南寧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馮兵民告訴記者,全市各市場管理方總共出資160多萬元,用於改建或修繕市場垃圾屋或者購買垃圾分類收集容器等。每個農貿市場做到“一一四”,即至少配備有一名以上“分類督導員”、一名以上“分類宣傳員”、設置“四分類”垃圾收集容器。
如今,市區建成區各農貿市場垃圾分類推進工作明顯“加速”,正在向實現“全覆蓋”目標邁進。在此前打造的16個垃圾分類示範點基礎上,將逐步以點帶面向全市範圍推廣,目前已有50%的農貿市場基本完成示範典型創建目標。下一步,相關部門將農貿市場垃圾分類有關標準及要求納入創建活動必考標準,全面提升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管理,努力實現農貿市場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準確率達80%以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