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區多部門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成為民辦實事解難事的實際行動 緊盯民生辦實事
本報記者
民生實事是為群眾而辦,民生難題是為群眾而解。
當前,我區各地各部門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切實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貫穿學習教育全過程,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成為民辦實事、解難事的實際行動。
其中,我區多部門通過紮實推進與百姓福祉息息相關的2021年自治區人民政府為民辦實事工程,聚焦群眾急需、關注度高、獲得感強的項目,持續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用心用情用力解決一批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助推黨史學習教育入腦入心,進一步增強黨和人民的血肉聯繫,切實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這些有力實踐中,民生保障不斷築牢:
——密織住房保障網,托起百姓安居夢。今年一季度自治區住房城鄉建設廳提前下達各類保障性安居工程補助資金4.32億元,並督促各地儘快做好各項工作。其中,截至3月25日,全區棚戶區改造已開工1.14萬套,公租房已開工600套,發放住房保障家庭租賃補貼1.64萬戶;截至3月31日,老舊小區建設項目已開工303個,共計39901套。
——在社保惠民中,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是一項保障力度強、受益人群廣的惠民項目。根據自治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最新測算的數據,全區已籌措並下達資金89.98億元,完成年度目標的97.45%;635.48萬名60周歲以上參保人員按月足額發放養老金,待遇發放率100%。
——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是保障居民健康、病有所醫的堅實屏障。今年一季度,自治區醫保局配合自治區財政廳下達2021年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補助資金226.61億元,已超額完成全年任務數;按規定對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員予以財政補助27.68億元,對城鎮重度殘疾人、陸地邊境線0—20公里範圍內農村居民等特殊困難人群給予個人繳費補貼3.12億元。
在這些暖心實踐中,民生福祉不斷增進:
——開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是增進人民健康、實現衛生公平的重大舉措。今年以來,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全力推進項目實施落地進度,截至目前,已完成第一批資金下達任務,共計29.8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補助26.18億元,自治區本級財政安排3.66億元,資金下達數完成計劃籌措資金總額的83.55%。
——今年3月以來,自治區扶貧辦圍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銜接鄉村振興需要,出臺鞏固脫貧惠民項目有關文件,並指導各地扶貧部門緊緊圍繞支持欠發達地區實施産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目標任務,進一步細化為民辦實事項目清單。據統計,目前各地扶貧部門已完成籌措資金總額58億元,主要支持欠發達地區發展産業項目1658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6872個。
——在教育惠民項目中,自治區教育廳積極先行先建,確保項目落地見效、溫暖民心、凝聚人心。其中,截至今年3月底,已下達擴大學前教育資源項目資金7.6億元,支持各地新建遷建幼兒園57所,改擴建幼兒園300所,有力緩解“入園難”“入園貴”問題;已下達義務教育學校建設資金34.1億元,支持各地新建學校56所,改擴建學校2200所,繼續鞏固基本消除“大班額”工作成果。
——在農補惠民項目中,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迅速制定分配方案,配合自治區財政廳提前把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25.64億元分配計劃下達市縣,並聯合印發文件明確工作程式、部門職責、補貼範圍和工作時限。當前,各地農業農村部門正在制定縣級具體實施方案。下一步,該廳會于近期開展一次全區農民補貼網絡軟體操作培訓班,加深全區各級農業農村、財政系統工作人員對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的理解。
在這些生動實踐中,民生幸福不斷提升:
——切實加強秸稈禁燒管控,是打贏藍天保衛戰的重點任務。自治區生態環境廳把黨史學習教育與業務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在南寧、柳州、貴港、來賓、崇左等市建設秸稈禁燒監控設施,減少污染源排放。截至今年3月,我區利用野外通信鐵塔,在鐵路和高速公路兩側等禁燒區域建成662個在線視頻監控點位,監控覆蓋面積約8315平方公里,基本實現火情告警後2小時處置,全區火點平均處理率達70%。
——科技惠民項目,能有效拓寬農民脫貧致富道路。3月,經過兩個多月的宣傳發動、組織申報和審查推薦、審核復核,目前自治區科技廳已完成第一批“鄉村振興科技特派員選派”名單約4000人。當前,該廳正與相關部門研究制定科技特派員下鄉服務管理制度,其中包括産業組團服務模式、全程管理網絡化、服務績效積分制。
——在水利惠民項目中,自治區水利廳把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與推動“十四五”廣西水利改革發展結合起來,加快推進大藤峽、桂中治旱、百色水庫灌區、馱英水庫及灌區、西江幹流治理工程等重大項目建設,確保水利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
——文化場館免費開放,農家書屋煥然一新,基層文化迸發活力……今年3月,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印發相關工作要點,指導各地公共文化場所在做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有序實施免費開放。目前,全區3家美術館、114家公共圖書館、123家文化館、48家博物館和1173家鄉鎮綜合文化站全部實施免費開放,各種“線上線下”文化活動讓廣大群眾享受豐富的精神食糧。
(記者 羅 琦 李新雄 劉 琴 梁 瑩 余 鋒 駱萬麗 韋繼川 陳 靜 周 映 林雪娜 通訊員 楊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