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山歌漫説
來源:廣西日報  |  2021-04-13 10:09:57

廣西山歌漫説

  廣西歌海處處有歡歌。 周軍、李成倫、陸敏/攝

  宋安群

  説廣西是歌海,山歌是廣西的文化名片,實至名歸。

  撿拾漫漶的典籍,源頭可追溯到漢代、唐宋,漸次流播明清、民國,一直傳襲至今。考察山歌流佈地圖,廣西各鄉鎮都有自己的歌圩。根據著名民間文化學者過偉30多年前的研究資料,光是百色市(當時的縣級市),就有鄉鎮級別的歌圩73個,參加者每次超過千人的有60多個,其中超過萬人的有5個。

  廣西聚居著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民族,各民族都有用自己語言唱的山歌、小調。舉凡出生、對歲、訂婚、結婚、做壽、開犁、收割、蓋屋、遷居、探親訪友、修橋鋪路、門店開張等等人生重要節點,都貫串著歌會、歌堂山歌活動,正是“你歌哪有我歌多,/我有十萬八千籮。/只因那年漲大水,/田頭田尾都是歌”。廣西各民族幾乎都能用曾經作為“官話”的漢語桂柳話進行交流,並能嫺熟地用以創編、演唱桂柳方言七言四句頭山歌。因之,這脈山歌就不單是屬於漢族或壯族,而是屬於廣西各民族共有。更由於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戲劇、電影《劉三姐》將這脈山歌傳播到全國和域外,遂使它最終成了全國共識公認的廣西最有代表性的山歌。

  當下廣西活態山歌,也就是還在唱的山歌,主要有敬神祭祀山歌、人生儀禮山歌、談情説愛山歌、戲謔山歌、宣教山歌和故事長篇山歌等六種。它們宣述對天、地與祖宗慎終追遠的敬畏和感恩,表達對人生的珍惜、生命的珍愛,寄託對美好社會的憧憬,記敘著足以為今後存史的事象,是廣西這方水土民眾稟具天籟真趣和原始活力的傳承和延續,也是本土民間、民族、地域精神根脈的表徵。

  廣西山歌演繹的主要形態,是男女歌手對歌。男女同為創制、演唱的主體,權重相等,“妹是孔雀美招風,/哥是東海一蛟龍。/妹能展翅迷人眼,/哥能倒海翻江中。”這種平分秋色,一反了古往今來文學事象俗見的創編主體多是男性的固化狀態,凸出了廣西山歌活動中女性的強勢和優越感。由於對歌的即興性易於導致內容失范,女歌手往往擔當隨機審視之責,導引山歌的內容教化尺度和審美傾向,以把控山歌活動得以健康、穩妥進行。縱觀古今中外,參與創作的女性歌手人數之眾多、所起主導作用之大,在其他地域、民族文化活動中絕對是找不到可與廣西婦女比肩的。

  廣西山歌中,情歌分量特別重。情歌的審美,稟具許多有別於它種山歌的特質。

  首先是其表演性。當今廣西鄉間唱情歌,已經沒有男女戀愛、談婚論嫁的訴求和功能,但青年人、中老年人仍在用第一人稱大唱情歌。其實文本中的“我”,並不是歌手身份證意義的本我,其所説的“我”的行為,也不是歌手真正的行為。男女歌手一般都不序齒,凡是男即為哥,女即為妹,所謂“情哥、情妹”實為對歌這個特定時間段裏一過性的扮角。“吃煙就是吃煙氣,/哪個真的吃煙絲。/唱歌就是過嘴癮,/哪個真唱成夫妻。”唱情歌,實是唱戀愛婚姻題材的山歌表演。

  對歌還具有競技性。對歌都沒有預先編制的腳本,是考驗歌者即興成歌和急智應對能力的平臺。在訴情、探情抒發之外,往往都挖空心思出難題挑戰對方,激發對方回應。雙方擺出博弈陣勢死磕硬懟,比構思、搏知識、競意氣、拼技巧、賽快捷。唇槍舌劍敵對交鋒完畢,遂回歸友善,所謂“鬥歌好比牛打架,/頂角戳眼撩下巴。/不到流血不罷手,/鬥罷見面笑哈哈”。

  情歌中難免有説及男女之間親密關係的內容。創編涉此的山歌,前提都是尊重女性、避繞直白,技法則是“曲説妙隱”“拐彎來説”“隱實示虛”。言此及彼,拐彎來説,既表述了欲表述的涉性暗示的內容,又稀釋降解了內含的“情色”濃度,將聽眾興趣扭向其幽默的語言、精準的比喻。這體現了歌手們在教化和娛樂之間遊刃有餘的把控能力,也是廣西情歌歷經世代都得以頑強存活的生存之道。這種獨異的敘述策略、狡黠的藝術思維,打上了鮮明的廣西地域、民族烙印,業已成為中國歌謠民族審美的獨特範例。

  廣西山歌的對歌,一般每場持續的時間都很長,題材極其豐富,乍看內容好似有點缺乏頭緒。其實,它的每場山歌,都有自己整體的邏輯鏈條,每首都有自己生成的邏輯,其軌跡猶如以語言和技巧串綴成的一條彩鏈。山歌鏈條中往往內含有抓歌頭、壓歌尾、比喻、誇張、暗示、象徵、諧音、雙關、比古、引今等等技巧運用,以及方言、俚語、語象、意象、句法的配置處理,還有能夠以歌代話,見人唱人、見物唱物、見事唱事的本事等等。只有細心檢視這龐大的審美點陣,才能真正體味廣西山歌的奇趣、妙趣、樂趣,才能深透領會其審美價值。

  近來廣西各地山歌內容有了許多新變化,歌手們精神自由放飛,智慧縱情伸張,創編出許多山歌精品。其中既有政治宣傳、教育的山歌,還有歌唱美麗廣西的山歌;有記敘精準扶貧事跡的山歌,還有講述自己現實生活的故事長歌和歷史敘事長篇山歌等等。當下廣西山歌活動,老中青人才輩出,人們以歌圩、出版、報刊、電臺、電視、網絡微信、音頻視頻、教學培訓等等方式傳播山歌,還用山歌為素材創編歌曲、戲劇以及各種演藝節目,可説是八桂大地歌潮歡騰。我創作的山歌廣播劇連續劇《傳歌》(上中下三集)、研究鑒賞廣西山歌的專著《天籟地聲——廣西情歌之旅》《天歌地唱——廣西當代山歌筆記》也適時加入在這歌潮之中。廣西山歌文化這種歡騰活躍的繁榮景象,明示了新時期廣西山歌在守護、傳承的基礎上有了深廣的創新發展,也印證了黨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的英明正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面貫徹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堅持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共建美好家園,共創美好未來。廣西山歌是為廣西各民族代言的文化瑰寶,也是民族認同、凝聚的精神根脈。“紙上畫鳳鳳難飛,/墻上畫馬馬難騎。/黨為全國定大計,/才是幸福登天梯。”“造船就要造大舟,/蓋樓就要蓋高樓。/各族抱團一家住,/魚水親情永不丟。”廣西各族人民正是這樣用山歌表達自己擁護黨的領導、表達自己對於祖國民族大家庭的熱愛,以及表達自己與其他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團結奮進的誠摯意願以及對自己美好生活的嚮往。

編輯:楊永娟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