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帆船進校園活動中,把“體育課搬到海邊”。圖為在教練的指導下,同學們推船下海訓練。 本報記者 覃鴻圖/攝
近日,北海舉行青少年足球邀請賽,吸引廣西、廣東兩地500名球員參加。圖為比賽現場。吳小海/攝
圍棋進校園在北海已成常態。圖為南珠杯全國業餘圍棋冠軍爭霸賽吸引小棋手參加。(北海市圍棋協會供圖)
本報記者 覃鴻圖
去年9月,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關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對推進體教融合提出了8個方面37項具體措施。
體育和教育的疊加,如何才能産生“1+1大於2”的化學效應?我區各地都在進行積極探索。
近年來,北海市深化體校改革,暢通人才吸收和輸送渠道,推進校園足球建設,組建廣西沖浪、帆板、皮划艇、風箏板、OP帆船、賽艇隊等,走出了一條具有濱海特色的“體教融合”之路,幫助學生在體育鍛鍊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激發參與體育熱情的同時,也為本地乃至全區提供源源不斷的體育競技人才,達到“大於2”的化學效應。
A 駐校指導 培養體育好苗子
最近,一則“北海仔劉明瑚‘摔’進東京奧運會”的消息讓人振奮。作為北海市培養輸送的摔跤運動員,劉明瑚以男子57公斤級自由式摔跤第二名的成績,成功奪得摔跤項目東京奧運會入場券。
23歲的劉明瑚是鐵山港區營盤鎮人,由北海輸送到廣西男子自由式摔跤隊,併入選國家隊。“當時在眾多孩子中,他下盤紮實、動作靈活,悟性也比較高。”劉明瑚的啟蒙教練——北海市體校教練白運剛介紹。2008年,由於梯隊建設的需要,他們組織教練到北海市各縣區選拔人才,當時還是青山頭村委彬塘小學學生的劉明瑚被相中後帶到體校。
“像劉明瑚這樣的競技體育精英苗子散落在各中小學。”北海市旅遊文體局副局長梁吉棉介紹,為選好體育苗子,該市體育和教育部門聯合發文,強化全市各中小學校與體校的聯繫,將有體育特長的學生推薦給體校,再由體校進行考核,從而擴大競技體育人才的選材範圍。
北海市體校校長李振鳳介紹,他們與海城區二小、十五小和市五中、六中、九中等學校聯辦運動隊,進駐學校進行培訓指導,根據各所學校的特點,發展特色體育項目,培養優秀體育後備人才。
“十三五”期間,北海市共向上級輸送153名優秀運動員;參加國際性比賽共獲獎牌24枚,參加全國性比賽獲獎牌180枚;培養國家級裁判員1名、一級裁判員18名、一級運動員83名等。
B 激發興趣 特色賽事進校園
“這樣的體育課要多一些,很新鮮、很刺激!”近日,2021“一帶一路”國際帆船賽OP帆船進校園活動走進北海九中,參加活動的學生李婷婷説。
該活動把地點設置在僑港海灘,由廣西北海OP帆船隊教練羅淦講授帆船知識,指導學生動手完成帆船繩結練習及OP帆船組裝。學習基本功後,學生們推船下海,實操OP帆船。
“一帶一路”國際帆船賽宣傳工作人員張曉南介紹,他們致力於打造北海海洋運動新IP,已舉辦兩屆“一帶一路”國際帆船賽。在賽事前期,通過進校園活動,把“體育課搬到海邊”,為賽事預熱的同時,普及青少年帆船運動。
近年來,北海市還舉辦亞洲風箏板錦標賽、全國翻波板錦標賽、全國風箏板錦標賽、全國青少年足球冠軍盃足球賽、全國業餘圍棋冠軍爭霸賽等20余項國際性、全國性和全區性體育賽事。在這些重大賽事中,有些在校學生成為“主角”。
同時,北海市還以建設新型“廣西足球城”為抓手,開設足球課堂,把足球納入學校體育課程教學體系等,推進校園足球建設。目前,共有68所中小學和12所幼兒園分別被教育部授予“校園足球特色學校”“足球特色幼兒園”稱號等。“今年校園足球普及率達到70%以上,向各高校及俱樂部輸送足球運動員超過80名。”北海九中校長林延勤介紹。
據悉,目前正在舉行的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足球比賽中,廣西派出3支隊伍共69名運動員參賽,其中47人是北海市運動員,佔比68%。
C 走讀送教 文化課也不落下
揚帆、沖浪、賽艇……在北海水上運動訓練基地和合浦縣星島湖水上運動訓練基地,許多運動員正在“劈波斬浪”,開展集訓備戰。
2018年自治區體育局和北海市人民政府簽訂協議,由北海牽頭組建廣西皮划艇、帆板、沖浪隊。2019年廣西體校和北海市體校達成合作,共同扶持廣西沖浪、帆板、皮划艇、風箏板、OP帆船、賽艇隊6個項目發展。目前,來自全區各地的集訓運動員超過200人。
“運動員文化課不能落下,要確保德智體均衡發展。”北海市競技體育科科長潘虎軍介紹,為了讓運動員安心訓練,他們成立該項目文化課教學工作小組,統籌制定文化課教學方案,採用走讀和送教的方式,打造“體教融合”特色教學模式。
據悉,北海市沒有放鬆對體育特長生學習的要求,所有進入體校的學員都要進行文化測試,不達標者將無法入隊。進隊後,小學至初中適齡學員被安排在體校進行文化課學習,半天上課半天訓練。而高中年齡段的運動員則分散在北海各中學,其中有部分學生在北海九中作為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就讀。
此外,北海市還與區內各體校、高校,以及國內的一些體校、院校進行合作,為體育特長生解決升學的問題。“我們從多方面謀劃孩子們的出路,讓他們在高校畢業後還可以回來就業,如當教練、體育老師等。”梁吉棉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