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西新聞5月26日電(韋如代)廣西河池市羅城縣是全國唯一的仫佬族自治縣,有豐富的“非遺”文化資源,近年來,該縣認真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挖掘整理、傳承保護、開發利用,讓“非遺”文化活起來。
挖掘整理,盤活“非遺”文化資源。為了摸清“非遺”家底,該縣組織專業人員對全縣“非遺”資源進行普查,挖掘、蒐集了涵蓋民間文學、民俗、遊藝、民間音樂等10大類1015項的“非遺”項目線索,並積極做好“非遺”保護項目的申報工作,目前該縣有縣級以上(含縣級)非遺項目83個,其中國級家非遺代表性項目2項,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8項,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仫佬族刺繡技藝)生産性保護示範戶1個,仫佬族刺繡技藝、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藝、仫佬族煤砂罐製作技藝3項列入第一批自治區級傳統工藝振興目錄項目。同時,積極命名申報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獲得認定的有國家級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人,自治區級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3人,市級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5人,縣級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30人。
傳承保護,“非遺”文化代代相傳。該縣加強“非遺”文化傳承基地、場館建設,先後建成仫佬族依飯節和仫佬族刺繡技藝傳習基地、仫佬族刺繡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仫佬族土布染制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仫族舞草龍傳習所、仫佬族煤砂罐製作技藝傳習所、仫佬族剪紙技藝傳習室、仫佬族古歌走坡傳習室、羅城民間戲曲傳習所、仫佬族非遺展廳等非遺傳習平臺,支持“非遺”傳承人利用這些平臺開展傳承活動。該縣還組織舉辦了4屆仫佬族依飯文化節,每年利用春節、壯族“三月三”、文化和遺産自然日、中秋節等節日,組織舉行非物質文化遺産活態傳承系列展示。錄製了《仫佬族煤砂罐製作技藝》《仫佬族舞草龍》等非遺宣傳片在廣西電視臺展播,擴大了民族文化的影響力。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非遺”項目搶粽粑、仫佬竹球、仫佬族刺繡、剪紙、竹梆謠、染布等活動以興趣課堂的形式進入羅城二高、羅城中學、羅城二小、羅城一幼、四把民族小學等學校,其中仫佬族舞蹈《竹梆謠》(竹梆舞)已成為羅城二小課間主要活動項目之一,仫佬族搶粽粑、仫佬竹球已成為各中小學運動會、節慶日的主要活動項目之一。
開發利用,發展非遺文化産業。該縣注重對非遺文化的開發利用,對一些群眾基礎好、有市場前景的傳統技藝,通過政策幫扶、資金補助、提升産品附加值等措施,進行開發性保護,仫佬族刺繡服裝廠、仫佬土布染制廠、葡萄酒廠、米粉加工廠等非遺産業應運而生,一些非遺産品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産業,一些民間藝人依託非遺産業成為當地依靠技藝致富的示範戶和帶頭人。該縣還強力推進文化與旅遊融合,在棉花天坑、石圍古村、米椎林度假區、水上相思林等景區融入仫佬族歌舞、戲曲、音樂、傳統體育競技等傳統民族文化,促進旅遊業發展。今年1-4月,累計接待遊客64.27萬人次,同比增長108.94%;實現旅遊總消費7.69億元,同比增長117.85%,旅遊産業快速回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