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州城區愛蓮湖濕地公園鳥瞰。
賀州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經濟融合、産業對接,引進80多個新經濟新業態項目,落戶在生態産業園區。
賀州市“三大千億元産業”之一的碳酸鈣産業崗石企業。
賀州市引進的新興産業無人機智造項目。
如今的賀州充滿生機活力。
賀州市主要年份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指標數據表
本報記者 駱 怡 通訊員 侯衡平
一江賀水繞城過,百里景色入畫來。
賀州地處桂、粵、湘三省(區)結合部,毗鄰粵港澳大灣區。從漢元鼎六年設置臨賀縣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貫穿全境的瀟賀古道,自古就是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連接通道。
“山清水秀生態美,城古茶香人長壽。”過去,因山水而美的賀州也曾經被位置偏遠、交通不便、經濟基礎薄弱等條件所困,發展滯後。隨著我區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高水準推進“南向、北聯、東融、西合”全方位開放發展,賀州成為廣西與粵港澳地區經濟融合、産業對接、文化交流的重要戰略支點,大灣區聯繫內地、輻射內地的最佳橋梁和紐帶。
2019年5月,廣西東融先行示範區發展規劃及其三年行動計劃獲自治區批復實施,賀州被正式賦予建設“廣西東融先行示範區”的新定位新使命。2020年3月28日,自治區出臺《關於支持廣西東融先行示範區(賀州)建設發展的若干政策》,在支持産業加快發展、支持産業平臺和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強化人才科技支撐、支持先行先試五個方面給予賀州17條優惠政策。
兩年時間,賀州邊實踐邊探索,圍繞新一輪的大灣區發展機遇,充分釋放政策紅利,深入推進規劃東融、交通東融、産業東融、人才東融、服務東融、金融東融“六個東融”行動,全面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以交通對接為先導。賀州加快推動面向大灣區的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提供堅實的交通支撐。一小時直通粵港澳大灣區,每天往來大灣區經停賀州的動車達90趟次;麥嶺(湘桂界)至賀州高速公路主線和賀巴高速公路鍾山至昭平段、昭平至蒙山段建成通車,提前一年實現縣縣通高速;桂江航道馬江作業區4個千噸級泊位的建成,將實現賀州集裝箱港口零的突破;黃姚機場項目前期工作加快推進。
如今,賀州以城區為中心,鐵路和高速公路為主骨架,一、二級公路為幹線,城鄉銜接、四通八達的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初步形成,桂粵湘區域性交通樞紐的地位更加突顯,多式聯運的東融大通道日益完善。
以産業承接為重點。賀州市成立駐粵港澳大灣區經貿聯絡處、東融新産業育成中心,設立新經濟新業態發展基金和創新招商模式,探索“雙飛地”經濟發展模式,共引進大灣區項目632個,正威、怡亞通、京基智農、中國通號等16家世界和中國500強企業落戶投資,軟視科技、億航無人機等80多個新經濟新業態項目相繼落地。
賀州以“大抓産業、抓大産業”為工作重點,謀劃推進2020—2022年“3+6”重點産業集群項目201項,總投資3200億元以上。入選首批民用無人機駕駛航空實驗基地;怡亞通供應鏈平臺、廣西數字賀州産業園等項目加快建設;廣西黃金珠寶産業園等實現投産;綠色高端碳酸鈣、冶金循環等産業鏈得到拓展……一個個項目的投資、建設和竣工、投産,源源不斷為賀州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以人才引進為保障。賀州以“3+6”重點産業集群為方向,堅持市校合作、柔性引才、人才飛地、雙招雙引,先後與暨南大學、深圳大學等6所大灣區高校簽訂市校合作協議,與深圳市專家人才聯合會、海創人才南方創業服務中心等5家大灣區高端人才智庫合作,引進一批帶技術、帶項目、帶資金的高層次人才、創新團隊和科研機構落戶賀州。兩年來,賀州市引進各類高層次緊缺人才374名,建成19個“東融”名師工作室。
廣西東融先行示範區的建設步伐越來越快速、穩健。3年來,賀州GDP年均增長9.2%,排全區第一。這座曾經的偏遠城市,如今化繭成蝶、破蕾綻放。
賀州正按照自治區黨委對賀州工作提出的“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全力東融、加快發展”總體要求,高揚“東融”主旋律,努力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綠色“後花園”。
(本版圖片均由賀州市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