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報風雲——廣西加強氣象服務推動海洋經濟發展
來源:廣西日報  |  2021-06-04 13:53:37

碧海報風雲——廣西加強氣象服務推動海洋經濟發展

在氣象等多部門的精心守護下,欽州市茅尾海紅樹林保護區煥發勃勃生機。李斌喜/攝

  本報記者 周 映  通訊員 曾 濤  黃姿娜

  位於祖國“南大門”的廣西,是唯一同東盟國家陸海相鄰的省區和唯一有出海口的西部省區。“一灣相挽十一國”的北部灣帶給廣西的不僅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詩意,還有得天獨厚的藍色潛力。

  風生水起北部灣。近年來,隨著廣西向海經濟大發展,對氣象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廣西氣象部門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積極響應國家海洋發展戰略,加強海洋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提高海洋氣象保障能力,為我區向海經濟發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進一步推動廣西“一片碧海”潛力的釋放。

  精細服務: 為地方發展提供“天時”保障

  從上空俯瞰,欽州港集裝箱貨櫃碼頭上,層層疊疊堆放的各色集裝箱極為壯觀。作為我區連接東南亞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欽州港已開通至越南海防、馬來西亞關丹、新加坡等66條海上航線。

  2020年,欽州港以823萬噸的原油過駁量,蟬聯全國原油過駁港口第一,且近10年間未發生一次重大安全事故。

  無論是原油過駁、集裝箱裝卸還是公眾乘船出行、海事部門海上搜救,都離不開氣象服務的保駕護航。

  近年來,欽州市氣象部門根據涉海部門和涉海企業的工作特點和需求,針對性開展精細化氣象服務,保障安全生産、平安出行,贏得了用戶的廣泛肯定。

  去年8月,裝載著880噸易燃易爆危險品的“中勻7”輪,機艙冒煙、泵艙漏油、可燃氣體超標,並存在二次爆炸和污染大氣、水域等嚴重風險。

  危急關頭,欽州市氣象局首席服務專家農成萬進駐應急搶險救援總指揮部,為海上險情處置研判“黃金時間窗口期”。在油輪可能存在靜電引發爆炸的情況下,防雷防靜電檢測人員曾明育主動登船開展防雷防靜電接地檢測,最終保障這次海上險情成功處置。“中勻7”輪的成功處置,也成為全國同類事故處置中最成功的案例。

  “針對原油過駁,我們提供的是保姆式的氣象保障服務。”農成萬自豪地説。欽州市氣象科技服務中心團隊在農成萬的帶領下,十年如一日,為油船停駁、靠駁、在駁、過駁、離駁,以及進港、出港等環節提供全程、全天候的專業和專用氣象信息服務,成功扮演了海上原油過駁先行官、大高參的角色。

  良港成為向海經濟高品質發展的“藍色引擎”。2021年一季度,全區海洋生産總值975億元,同比增長17.5%,廣西向海經濟繼續提速。

  除了保障港口經濟效益,近年來,廣西氣象部門加大對海洋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能力和信息發佈渠道建設的投入,不斷提高對颱風、海上大風、海霧和近海強對流災害性天氣的監測分析能力。

  目前,我區已初步建立海陸一體化智慧網格預報業務和海洋災害性天氣預警業務,實現我區海洋氣象精細化預報和熱帶氣旋路徑預報的集約化,提供0—10天海洋天氣預報産品,開展0—3天北部灣近海海島、重要港口、北海至潿洲島航線等精細化氣象預報服務。建成海洋氣象災害預報服務系統、颱風評估和沿海城市颱風風暴潮災害風險預警服務系統、北部灣颱風預測及災害評估研究系統和北部灣港口綜合氣象服務系統,滿足北部灣地區防災減災的實際需要。

  融入服務:

  為優化營商環境貢獻氣象力量

  近年來,北海市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蓬勃興旺,經濟社會發展磅薄向前。

  氣象服務主動融入北海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圍繞優化營商環境的工作目標,充分發揮氣象綜合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作用,服務北海市“雙百雙新”項目和重大建設項目。

  2020年,北海市氣象局積極推動市政府將氣候可行性論證納入“區域評估”範疇,出臺管理辦法,在全區率先實現區域氣候可行性論證服務園區全覆蓋;聯合住房和城鄉建設、應急管理等部門發文,2020年5月起面向全市556個工地開展重大工程項目施工專項氣象保障服務。

  “區域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為企業簡化項目報建程式,提高審批效率,加快推進項目落地建設有明顯效果。”青島惠城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首批進駐鐵山港臨海工業園區的企業。公司北海項目負責人李宏寬表示,公司項目正處在設計階段,可以直接使用氣候可行性論證報告,節約了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

  這種省時又實用的“融入式”專業氣象服務獲得各部門、各企業一致好評。北海市優化營商環境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來函表揚:“北海市氣象局創新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有溫度、接地氣、聚民心,跑出了優化營商環境‘氣象速度’,貢獻出了氣象力量。”

  事實上,廣西氣象部門面向沿海地市氣象局氣象服務業務需求和北部灣近海航線、沿海三市進出港航道、碼頭的決策服務用戶需求,以海洋、港口氣象觀測、預報、預警精細化數據等專項海洋氣象服務産品為基礎,正在建設集數據存儲、資料處理、數據分析、預報預警、決策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氣象服務業務系統,著力延伸“融”的深度,拓展“融”的寬度,全方位服務北部灣地區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創新服務:

  護好家門口的“美麗藍色海灣”

  5月的北部灣天高海闊,生機勃勃。

  位於北海市的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濱海生態保育與利用創新基地內,藍天碧水相交處,紅樹林發達的根系深深地扎入水中。

  紅樹林作為“海岸帶的大熊貓”,既珍貴又脆弱,對氣候變化敏感,易遭受人為破壞和影響,修復難度大。

  “大氣候對紅樹林的影響很大,紅樹林生態監測非常需要氣象部門的合作支撐。”基地負責人譚凡民表示,紅樹林在國家藍碳建設中佔據重要地位,廣西紅樹林面積居全國第二,氣象部門在碳通量觀測方面具有技術優勢,能為掌握紅樹林藍碳貢獻率提供參考依據。

  紅樹林從保育種植到發揮生態循環經濟的功能性需歷經8年之久,而北海颱風、暴雨、雷電、風暴潮等災害多發,紅樹林生長面臨著諸多風險。海岸帶(紅樹林)保護與修復,迫切需要靶向、精準化的氣象保障服務。

  2018年,廣西首個紅樹林生態氣象自動觀測試驗站,落戶北海紅樹林自然生長區,自治區、北海市氣象部門聯動開展了精細化的“護林”服務。

  近年來,氣象部門積極開展北部灣海岸帶生態系統監測評估,全方位診斷分析紅樹林生態狀況,繪製紅樹林時空分佈遙感變遷圖;與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在監測網共建、數據共享、關鍵技術研究等方面深入合作,在紅樹林適宜氣象指標、氣候背景及碳通量變化特徵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果。紅樹林和珊瑚礁生態氣象監測評估,病蟲害防治及北部灣對蝦養殖氣象災害風險預警等關鍵技術研究也已提上議程。

  監測表明,採取紅樹林保護措施成效顯著,20年來廣西北部灣紅樹林長勢呈現波動性變好趨勢,2020年為長勢最好的年份之一,北部灣近岸海域是我國最潔凈的海域。

  生態好了,紅樹林的經濟價值也日益凸顯。區域裏的海鮮,因為環境好了,産量品質提高,價錢也賣得高。生態養殖、生態旅遊……紅樹林變成了“金樹林”。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沒有終點,生態文明建設也永無止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和高點,“氣象”將為北部灣“美麗藍色海灣”建設保駕護航,久久為功。

編輯:楊永娟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